看它們的戰斗結束,又和勝者結對頂起角來。
似乎是這些犀牛日常的一種娛樂活動!
結束戰斗的犀牛,來到泥塘前,往里走了一截。
接著在里面打起滾來,讓身上粘上泥漿。
雖然犀牛一陣的厚實鎧甲,看上去防御力很高,不過體表褶皺里的肌膚很嬌嫩,有血管神經分布,常常有蟲子叮咬和寄生蟲滋生。
所以去泥坑里轉一圈,洗個泥漿浴,是這些犀牛每日必不可少的活動。
既可以防曬,也可以保護皮膚不被叮咬。
看到有飼養員被人圍著正在解說什么,也湊過去聽個熱鬧。
“心有靈犀這個詞,大家知道啥意思嗎?”
這個問題很簡單,立刻有游客回答道:“就是說,雙方對于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領神會。”
飼養員微笑道:“沒錯,這個出自李商隱的《無題》,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最開始的意思說戀愛的雙方心意相通,后來就變寬泛了。
所謂靈犀,就是犀牛角!
在《晉書》中就記載過這么一個故事,說有一個深不可測的水潭,夜里經常能傳出音樂的聲響。
一位大臣就讓人拿來犀牛角點燃,發現水潭底下有各種奇怪的生物,有的乘坐著車馬,穿著人類的衣服。晚上做夢的時候,夢見這些怪物來找他,責備他窺探自己,沒過多久就被嚇死了。
所以說犀牛角在古人的眼里有一層神秘的色彩,可以讓人辨別忠奸,心意相通。”
有游客不禁疑惑問道:“中國有本土犀牛嗎?為啥我沒有聽說過。”
飼養員道:“咱們現在一說起犀牛,可能一下就會想到遼闊的非洲大草原。
其實犀牛的足跡,曾經遍布亞非兩大洲,甚至一度到過黃河流域。咱們的祖先和犀牛、大象、老虎這些動物比鄰而居。
它們不光是在各種書籍上有記載,更有關于犀牛的文物可以證明這一點。
比如說現在珍藏在國家博物館,戰國時期的錯金銀云紋青銅犀尊,就是寫實的蘇門答臘犀形象,身上披著金銀打造的云彩,非常的精致華美,大家可以看這邊!”
動物園雖然沒有青銅犀尊,不過在展牌上放了它的圖片。
這犀牛雕像身上,雕刻著復雜的金銀紋路,宛若祥云。
栩栩如生,眼神靈動,仿佛是一只活犀牛,穿過歷史,朝眾人走來!
“哇!”
“好漂亮啊!”
“這是戰國時期的東西?太牛逼了!”
游客們都湊過去圍觀,紛紛驚嘆起來,為祖先精湛的技藝折服!
飼養員道:“目前,世界上的犀牛分為五類,非洲有黑犀白犀,亞洲有蘇門答臘犀、爪哇犀、印度犀,這幾種在我國曾經都有分布。
幾千年前的殷商時期,華北平原的氣候溫暖潮濕,更接近于熱帶氣候。那時候犀牛、大象它們活動范圍是很廣的。
后來隨著農業擴張和氣候變冷,犀牛的生存空間被壓縮南移,另一方面就是人類的影響。
軍隊把它們的皮做鎧甲,大夫用犀牛角入藥。
隨著人們的犀角的需求越來越大,讓犀牛遭到大量捕殺,數量飛快減少,在中國的大地上消失了。”
“誒~”
游客們聽到這里,心里有些不是滋味,百感交集地嘆了口氣。
其實何止是犀牛呢?
很多動物的境遇都很糟糕,天行長臂猿只剩下150多只,綠孔雀兩三百只。
命運幾乎是在懸崖邊緣,岌岌可危。
如果不保護好,未來可能就會步犀牛的后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