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淡淡的幸福感漫上心間。
他一邊吃,一邊抖著二郎腿,對著屋外地上的積雪,忽然福至心靈,輕輕哼起了歌:
“幼時聽聞古老的傳言…”
“卻不知何為冬雪…”
“芳菲時節后山林花謝…”
“只等來雨水綿綿……”
歌和現實沒有關系,純粹忽然想到了忍不住哼了起來,就像每個人有時候都會忽然停一下,譬如在路上走著走著,忽然停下腳步盯著桂花樹三秒鐘。
沒有任何理由。
哼完歌,又吃完銀耳蓮子粥,楊越舒舒服服地擦了擦嘴,旋即繼續處理政務了。
這個時候,他感覺文書上冷冰冰的文字,似乎在那一碗銀耳蓮子粥下,也跟著變得面目可親起來。
……
翌日,正午。
無數百姓往城西匯聚,密密麻麻,人山人海,幾乎半個城的人都來了。
一大早,衙門的捕快便到處呼喝,說華上使有事宣布,要求百姓都到城西去。
出于對楊越的敬慕,百姓無一不聽,幾乎家家戶戶都出了一個人去城西。
城西是白巾軍本部,兩萬白巾精兵日常駐扎于此,此刻空曠的校場上,無數百姓蟻集于此,他們一邊議論,目光時不時掠向高閣。
只見五層樓閣的欄桿處,華上使和幾位將軍商量著什么,距離太遠,百姓們都看不清楚。
另一邊,負責維持秩序的白巾軍,卻也和百姓們一樣,時不時將目光投向高閣。
不同于一無所知的百姓,對于今日的事,他們已有所預感。
八成和撫恤與傷殘白巾有關。
白巾們默默看著,黑州亂了七八年,他們這群精兵也跟著打了七八年,早就打得家破身亡,身世孤獨。
十分之九的白巾,都沒有什么家人。發了響銀,也只是去煙花柳巷處消遣,或者在酒樓和同袍戰友痛飲。
虧了他們的消費,東冶城經濟復蘇極快,百業皆興。
……
“肅靜。”
忽然一聲巨吼,掠過整個校場。
百姓們一下沉寂下去,默默注視著高閣上的人影。
“今日讓父老鄉親來此,是有一事要宣布。”
聲音洪亮,粗糙,顯然不是楊越,是關猛代傳。楊越還沒那么大的嗓門。
“我欲將城外西山,改名為‘英靈山’,英靈山下,建一廟。之后凡陣亡白巾,或是有大功于廣寧郡之民,死后皆可歸葬此處,年年清明節,官府帶人掃墓,祭祀,使之永享香火。”
關猛傳達著楊越的信息。
百姓嘩然,白巾們更是面面相覷。
建立英靈山?還立廟?
這時代的人,對死后事十分在意。譬如皇帝,重要工作之一,就是祭祀。
祭祀英魂,是促成民族凝聚力的有效辦法之一。
楊越感于白巾們家破人亡,死后成為孤魂野鬼,便修英靈山,立大廟,年年祭祀,參拜。
讓白巾們,死后不覺得孤單。
也會因為百姓們的參拜,產生一種使命感——即生命和這片土地產生了羈絆,所以要保護這片土地。
人群中,不少白巾熱淚盈眶。
“其二,關于傷殘白巾,其中無家可歸者,即令百姓領取一人,終身奉養,官府按該白巾功勛,每月給予一定銀兩、糧食,保障該戶百姓。”
“其三,凡白巾子弟,三代以內,官府公學免除其所有學雜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