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主力幾乎全滅、只能龜縮于易京城內等待死亡的公孫瓚,卻迎來了翻盤的曙光。
他先是發表了催人淚下的檄文,痛斥袁紹不仁不義,之前明明聯合自己討滅叛亂,卻趁機逼死了冀州牧韓馥,霸占冀州,而后又害怕陰謀暴露,這才對公孫瓚痛下殺手,簡直無恥至極!
然后他派出了親兒子和大侄子,分別聯系各地勢力,號召各路諸侯對袁氏群起而攻之,恢復河北大地的和平!
而有些諸侯,明明地盤很小、勢力很弱,平時也根本沒有存在感,但在這個時候,卻表現得格外積極主動,甚至成為了批判袁紹的領軍人物。
比如……青州的北海相,孔融。
這位孔子嫡系后裔,就發表了一篇洋洋灑灑的檄文,他引經據典,糅合春秋、論語、詩經、周易等經典著作,將中華歷史上所有惡名昭彰的反賊,全都與袁紹一一呼應、對號入座!
他的檄文寫得實在十分精彩,以至于尚書令陳紀看完之后,都覺得有點羞愧:
【明明我陳紀……才是親眼目睹事實慘劇的第一人啊!】
【千年以后,孔文舉這篇討賊檄文必然能夠留名青史、永遠供后世傳送,而我陳元方的這封詔書……恐怕只能淹沒于浩瀚的歷史大河之中!】
對于這些或慷慨激昂、或義憤填膺、或熱血沸騰的文章,陳飛大多都懶得看一眼。
他一直在等待,青州刺史曹操的態度。
荀攸、郭嘉、徐庶等人其實已經分析過了,但都沒辦法確定最后的結果。
曹操與袁紹算是青梅竹馬、總角之交,三十來年一直都處于同一陣營——準確的來說,是曹操依附于袁紹,抱著袁家的大腿——曹操賴以起家的東郡太守,都是袁紹賞賜來的。
但如今形勢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如今曹操擁有青州三郡之地,袁紹的長子袁譚卻也渴望拿下整個青州,雙方之間的矛盾已經初步產生。
誰也不能斷定,究竟是袁紹會容忍曹操接管青州,從而獲得一大助力,還是曹操向袁譚獻出青州,從而換來袁氏的庇護?
陳飛并沒有等待太久,僅僅兩天之后,洛陽就收到了來自與東方的檄文。
“袁紹有七大罪!
一、紹少為郎,除濮陽長,遭母憂去官,三年禮竟,追感幼孤,又行父服,前后相連,總計六載,士人為之稱贊。然其長子譚、次子袁熙,皆生于服孝期間!其沽名釣譽如此,愿為世人所共知!
二、袁氏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布州郡。而紹屢征不應,以養士聞名。時太傅隗聞而呼紹,以忠言責之,紹終不改。至于大將軍何進征辟,方為侍御史、羽林中郎將。其非不愿為官也,實乃不愿為郎令小吏爾!
三、紹為大將軍何進謀誅宦官,袁紹與叔父隗矯詔,斬殺司隸校尉樊陵、河南尹許相,又獻策招引河東太守董卓,以至京師大亂,天下失序。亂大漢者,實乃袁氏!
四、紹為討董盟主,集結兵馬數十萬,卻不圖出兵平亂,日日置會宴飲。唯有操與豫州刺史孫堅,勠力西向,驅逐董卓,克復京畿。至于袁紹,不過借此而邀名矣!
五、紹為渤海太守,卻擅殺冀州牧韓馥,得以霸占冀州,而后不經朝廷肆意封賞郡縣,又遣三子分取青、幽、并三州,各為都督,以仿效大漢諸侯王之禮。其不臣之心,昭然若揭!
六、先皇乃靈帝嫡子,英明睿智,深得民心,然紹以天子之立并非己意,陰謀欲立幽州牧劉虞,然虞宗室長者,怒斥不從,紹乃連結公孫瓚,至虞身死,而大漢痛失宗親!
七、故陳留太守張邈,慷慨豪俠,當世八廚,嘗責紹傲慢,紹深恨之。及有冀州,屢遣使至操,令殺孟卓。操數次責紹,紹終不從,其心胸狹隘至此,又豈能成就大事?!
袁紹其人,因累世之資,高議揖讓以收名譽,士之好言飾外者多歸之,然外寬內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親戚子。又志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如今更悍然毒殺天子百官,三皇五帝以來,兇惡逆臣未有如此者!
曹操不才,忝居青州,地不過三郡,兵馬不過萬余,然激憤于兇徒,義理實且難容!愿與州郡諸侯,同討袁氏于冀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