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了,兩人都信任相偉榮的眼光:沒眼光,能帶這么多美金回來?
這時鄧國偉問道:“對了班長,你真要買外灘那些房子?
那買下來后怎么用?”
有些想不明白,老洋房再大也能住,在滬上不怕房子大,就怕房子小,但那些外灘大樓買了后,難道鎖起大門樓上養麻雀?
沒想,回答的倒簡單。
“出租呀,要是買得下來就暫時租出去,我看這兩年就有不少外資機構會進駐滬上。
他們大部分暫時不會買滬上的不動產,但總得有辦公的地方,先租給他們。
要是沒外資,滬上本地的公家單位也成,租金低點無所謂,就當幫我看幾年房子。
滬上將來會有大發展的,別說重現遠東第一大都市的繁榮,將來成為世界第一都市區都有很大可能,到時候外灘那一條線的房子可就成寶貝嘍!
還有,如果這次只是能買上個一兩幢,我估計用不了多久,我自己都得用。
在美國我馬上要注冊幾家公司,一兩年內就會同國內有不少生意要做,駐國內的機構也得有個辦公的地方不是。”
遠景展望,這兩位就算不能完全聽懂,這聽著也貌似很有道理。
這邊也就瞅了瞅,這就前去外灘,車子速度慢得可以。
今兒個國慶,到處都是人,干脆半道上就把車子停進個單位的院子,走了幾百米才到那座外貌大樓,一群人就當游客了。
這一路說著話,聽著幾個本地土著的介紹,也搞明白了那座大樓的由來。
造它的怡和洋行最早在香江成立,一百年前的時候,怡和洋行不僅在滬上,甚至在世界上都享有“洋行之王”的美稱,實力雄厚。
至于這會外灘上這座六層怡和洋行大樓,是1920年第四次翻造的產物,建筑面積達到了14300平方米。
1922年建成,外觀仿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風格,內里是結實的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
全幢大樓外墻全部采用花崗石壘砌,一、二層花崗石粗鑿,這也是滬上早期大樓建筑的流行做法,看著非常有特色。
大門進口處用石階,包銅大門,三至五層的中部貫以四根大理石科林斯式圓柱,柱間為陽臺及石欄桿。
二樓中央還有石雕羊頭裝飾,因為六樓的檐口較寬,站在外灘看還以為是五層建筑。
1955年開始,這座大樓由滬上的房管局管理,歸外貿局和其下屬單位使用。
這會外貿局就在打報告,想在上頭加蓋兩層,以緩解辦公場所緊張的情況。
“這要是一加蓋,整座大樓上半部的風格都會變掉,怪可惜的。”
站在外灘看樓房,心里想著,貌似自己如果能買下這,還算是做好事了。
這會滬上市政府還沒把滬上的一大堆優秀近代建筑列為文物保護單位,包括外灘這些。
買,是最好的機會。
保護?
順帶而已,自己沒那么好心。
如果這房子已經被改建,自己的興趣倒會小很多。
買東西,那就要原汁原味,就算改,那也得按著自己的喜好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