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疫》是一本紀實文學作品,潘小青讀過很多遍,不僅整本書的內容讓她震撼,寫作方式潘小青也非常欣賞,所以這本書一半作為文學閱讀,一半作為學習的教材,潘小青讀了不下三遍。
至于《煉金術的秘密》這本書,潘小青不記得是哪一年就買來放在書架上的,深紫紅色的書脊稍稍有些落了灰塵,這本商務出版社出版的《煉金術的秘密》是精裝版的書,價格倒也不貴,紅色書封和燙金字體非常符合這本書的主題。
翻閱片刻之后,潘小青突然想到,是不是可以用某種神秘學的寫作方式來寫紀實文學。
這個念頭稍稍有些夸張,闖入潘小青腦海中的時候,潘小青也是覺得自己大概是瘋了。
這不是她拿手的創作方式,相反,流云可能會覺得這個主意不錯,但是流云是流云,兩個作者就是兩個不同世界的兩種不同生命,而且無論多么親近,一個作者也無法幫助另一個作者完成他的創作。
而且弄的不好相互之間還會相互影響,導致誰都沒有原先單獨創作的時候更為出色。
所以潘小青才一直認為,作者和作者在一起是不太合適的一件事,總有一人會為了這份感情犧牲一些什么,可能是無形的,也可能只是暫時的。
畢竟世界上有一些同為作者的夫妻,感情不錯,結婚后兩人各自的寫作之路也走的一帆風順。
但是反面的例子也不少,更多的還有一方為了支持另一方而逐漸減少自己在創作上投入的時間和精力,成為了另一人的編輯。
潘小青相信,作者還是孤獨一點比較合適,兩個孤獨的作者在一起并不見得有什么好事。
既然有了新的想法,那就試著寫一點東西吧,她已經有將近一個月沒有想到好的題材,要是再這樣下去,真的懷疑自己再也不能好好寫作了。
寫專欄和寫小說還是不一樣,也不知道流云怎么會放棄寫小說改寫那些游記和專欄的,不過說起來,那家伙運氣還真是不錯,別人去伊斯坦布爾旅行一次,最多也就在旅行app上發一些照片和游記,說說有什么好吃的或者有什么好玩的,文采好一些的或者更愿意花心思的,寫一點當地的風土人情和歷史文化,這樣整個文章的檔次就上去了,閱讀的人也會跟著多起來。
流云倒是把這幾個方面都做到了,而且潘小青看了一些流云之前寫的小說,也不是說有什么不好,在潘小青看來流云的小說有一種比較明顯的翻譯味道,后來兩人也有過不少文學上的交流,潘小青注意到,流云喜歡的大部分作家都不是本土作家,并且他從童年時期就瘋狂迷戀拉丁美洲文學作品,接著又讀了大量西-方作者的書,中間還有一年交換生的經驗,所以他的文筆帶有中不中洋不洋的朦朧感。
潘小青發現,這一點也不是僅僅她一人這么覺得,流云在網絡上連載的幾部小說的評論區,有不少讀者有這種評論,有人說:“這書讀起來有一種讀世界名著的感覺。”
也有人評論,“大概只有作者自己知道在寫什么吧。”
潘小青推測,流云當時看到這些應該心里非常不舒服,所以他的最后一部小說沒有連載完本就匆匆結尾了。
這可能和他從實體作者轉到網絡作者之后受了傷導致的。
一個心高氣傲本身就有些成績的作者卻在網絡文學中撲街了,這樣的心里落差任誰都不會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