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照更喜歡把后一種的科舉考試方式稱為大明版高考,因為后一種科舉考試完全是各省按照分數線來錄取決定能不能成為進士,而且也分三甲,不過一甲進士不再只有三名,而是按照各省人數一定比例錄取分數排名靠前的為一甲,當然,狀元榜眼探花還是有的,不過只是省狀元探花與榜眼。
不過,無論是舊式教育錄取的進士還是新式教育錄取的進士,從正德十六年起,都要全部進入大學學習,舊式教育的錄取的進士被統一調配進各處大學文科學習。
而新式教育所錄取的進士則由自己選報從中央到地方省級的各類大學,按照分數與各校名額錄取,且要四年畢業后,才能正式獲得進士的禮服與吏部文書,也就是要在大學畢業后才能成為真正的進士。
而這些都是由學部負責。
吏部尚書張璁負責對這些舊式教育與新式教育錄取后畢業進士進行工作分配。
現在大明還在教育改革的初期,而且接受高等教育的依舊還是少數,所以,也依舊是由朝廷統一分配。
大多數進士依舊會被任命為官員。
如今大明的官員不僅僅涵蓋軍隊、行政也涵蓋著官辦企業管理者性質的官職。
所以,大明在人才資源的利用方面還是表現出官員缺額比較大的現象
基本上,舊式教育所錄取的進士因為是以理學儒臣為主,所以也就都被外放到殖民地與關外或西南土司比較多的地方為主。
而新式教育所錄取的進士則留在關內為官的比較多,尤其是京師大學、以及南京中央大學兩所已經成熟的學校里的進士則基本上都會被留京做京官。
當然,這個教育改革是由康海負責主持的,朱厚照這個皇帝現在基本上已經退居幕后。
正因為此。
很多儒臣對康海的改革可謂是極為不滿,畢竟雖然朝廷沒有完全摒棄儒學以絕他們的進階之路,但也讓他們這些儒臣進階為高官的幾率大大降低。
因而很多人都在罵康海是國賊,甚至康海還被憤怒的儒士襲擊過。
但只要皇帝朱厚照不想動康海,民間的儒士把康海罵得再狠,也是無濟于事的。
康海之所以愿意這樣改。
主要原因是朱厚照普及全民教育和資本主義發展后,庶民階層與商人階層參與政治的**越來越強烈導致教育改革勢在必行。
除此之外。
康海雖然是狀元出身的理學官員,但也不是故步自封的保守黨,他在京師大學進修過一段時間,與夏言等官員一樣主張理學為體,圣學為用。
換句話說,既要讓儒家理學成為國家主流思想,又要依據圣學理論,提高生產。
巧在吏部尚書張璁也是這類官員,也就支持康海的行為,將需要實際行政能力的實權官職基本上授予給善于利用圣學的,接受了新式教育的進士,而儒士則派去從事教育與文化管理、外交等實權相對不大的職位。
朱厚照也沒想到自己當時在大明建立第一個自然科學發展基地即皇家工業實驗基地以及后來的京師大學后,大明朝的精英們會自己總結出一套“理學為體,圣學為用”的治國理念。
“換用一種鋼材,想想能不能用鏜床的方式,直接鏜出一個汽缸來,這樣或許可以保證汽缸的氣密性,如果可以,或許就能利用這種蒸汽的力量來推動連動桿運動,進而可以利用到水泵、紡紗機上!”
朱厚照在大明工程院,給幾名正穿著斗牛服的大明高技術人才說著自己對于蒸汽機研制工程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