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晉的鄉試基本考策論,而這策論里,有考對四書五經理解方面的,有夾雜著算學和律法方面知識的。
比如這次題目第一大題,就選取了《大學》里的一句。讓你對此加以論證。
你首先得熟悉四書五經,知道這句話出自哪一本書,回憶聯系上下文,方可理解題意。當你正確理解題意了,才能針對此意寫文章進行論證。
這寫法跟明清時候的八股文有些相像,但更注重實際論證而不是八股的形式。
再比如題目的第五大題,是有關賑災方面的。說某縣遇洪災,災民幾何,縣里存糧幾何,具體情況如何,如你主持賑災,該怎么辦。
這里不光要算糧食是否夠吃,還要熟悉朝廷在賑災救濟方面的律法知識,以及面對災情如何應對的策略。
如果說,童生試、院試考的是比較基礎的知識性的東西。鄉試則著重考察政事處理能力。
也因此,如果鄉試之時取中的名次高、此人在當地有聲望,便是舉人也可以做官。因為考上了舉人,就已證明你有政事處理能力了。
趙如熙看了第一題,沒有急著下筆。她慢慢磨著墨,把所有的題目都看完,思索著如何立意,如何論證,該寫什么,如何寫,力求做到提筆之前,對整張試卷做到心中有數。
待磨好墨,她便在草稿紙上把每一題的思路給羅列出來。羅列完畢后,再斟酌,看看還有什么遺漏補充。直到試卷上每一題她都認為已思慮妥當了,這才開始打第一題的草稿。
之所以這樣來做題,是因為考試的時間拉得太長,吃睡都得在這里,而睡是睡不好的。
所以第一天精神最足,思維最是活躍,頭腦最為清晰。如果不趁這時把所有題目的解題思路和寫法都想清楚。等第一晚睡不好,第二晚睡不好,頭暈腦脹、腰酸背痛、精疲力盡之時再來考慮最后幾題,你就會發現腦子里裝的全是漿糊,完全想不起要寫什么。
理清了思路、列好了提綱。即便到時候腦子不好使,憑著事先寫好的清晰完整的思路,以及平時寫文章的經驗水平,也能寫出一篇不錯的文章來。
這是趙如熙聽了大儒們說的考試經驗后,自己總結出來的應對之策。
男考場那邊有軍士把守、巡邏,主考官們無須緊緊盯著誰,還可以在考棚里走動走動,巡視一番。
可女考場這里,四個人八只眼睛就這么盯著人家小姑娘三場九天,心臟不強大的小姑娘都被嚇得不敢動彈了。要是大家再去時常去她面前走一走瞅一瞅,那人家都不用考試了。
所以他們這個考場如果沒有必要,是不能走動的。
這就無聊得緊了。
沒事可做,就容易東想西想。
這不,蔣主事剛才跟錢大人剛談完自家孫兒,此時就在想著孫子和趙如熙結親的好處。
他剛才在跟錢大人自謙,其實對自家孫子是極得意的。
他家孫子自幼聰明,長得也十分俊俏,雖說十五、六歲才中秀才,這次還不參加秋闈,但這卻是他們有意壓制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