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梅娘死活不肯走,一動她就叫“救命”,兩個孩子又一直在哭。
街坊鄰居都看著,議論紛紛,言語里全是對他們母子的指責,孫母也不敢對袁梅娘硬來。
孫寶根是個窩里橫,對袁梅娘和兩個女兒拳腳相加,可在外面前面卻是慫貨。
出了這個事,他干脆縮在家里不敢出門,全由孫母一個人在外面跟人爭辯。
有兩個好心的大娘,看不過孫家母子的冷漠,跑進孫家去扯了兩床被子,一床墊一床蓋,好歹沒讓袁梅娘直接躺在地方上。
她剛小產過,地上又冷又硬不說,還沒遮沒攔的,讓人看了笑話。
婦聯的建立,是趙如熙親自做的框架與設計,并且親自開了一次募捐拍賣會,在會上宣揚了婦女聯合會的宗旨,并讓京城的貴婦每人拿一件東西出來拍賣,拍賣所得建立婦聯基金會,用于婦女兒童權益維護。
婦聯的建立也跟女子技術學院一樣,先召集一些如崔紋這種既識字又熱心于女權、并且愿意當成一份事業來做的人,趙如熙親自給她們培訓,然后把她們分在京城積累經驗,再推廣到各地。
京城里,東、南、西、北四城,婦聯總部設在了東城,南城有一個點。西城和北城因為普通百姓多,需要維護的主要是貧民女子,所以西城設了三個點,北城設了四個點。
其中就有一個點離孫家沒多遠。
王嬸曾跟袁梅娘那次抓了藥,曾一起去婦聯詢問相關事宜,全是熟門熟路,她跑到那里將事情一說,婦聯的人立刻跟著她一起到了孫家門前的巷子。
“來了來了,她們來了。”圍觀的人群興奮地叫道。
本來孫家的事情并不新鮮。這年頭,婆婆蹉磨兒媳婦、丈夫家暴妻子的事,再平常不過了,袁梅娘鬧得再兇,她娘家不給力,到最后依然要得回孫家熬日子。
她得熬到婆婆去世,自己當家作主,才算苦盡甘來。要不然,怎么會有“多年的媳婦熬成婆”這個“熬”字呢?
可聽說袁梅娘請了婦聯的人來處理這事,大家就不是一般的感興趣了。
婦聯建立之時,曾雇了人走街串巷地宣傳過。只是大家都秉持著“家丑不可外揚”的原則,還想把日子過下去,就內部矛盾內部解決,最多請娘家人來,不會請外人來摻和。所以這個“婦聯”的作用,大家都沒見識到。
現在聽說婦聯要來人,大家便一直沒有散去,耐心地等在這里,而且圍的人越來越多。
這會兒見人來了,大家都伸長了脖子往外瞧。
來的是三位婦人,身后還帶著六個健壯的仆婦。九人跟著王嬸過來,氣勢就感覺不一樣。無需仆婦開路,大家就讓出了一條道。
為首的那個婦人走到袁梅娘身邊,蹲下來朝她溫聲道:“你是袁梅娘吧?我是五城兵馬指揮司北城指揮陳指揮的夫人馬氏。”
她又指著身后的兩人道:“這是周副指揮夫人文氏,這是阮吏目家的夫人魏氏。”
聽到這番介紹,大家都倒吸了一口涼氣。
京城官多,大官尤其多。五城兵馬指揮司的指揮不過是正六品,算不上什么官兒。
但“縣官不如現管”,他們這些北城的小老百姓,平時分派徭役、繳納賦稅,再有個什么爭端矛盾,可都是五城兵馬指揮司處理的。
這么說吧,要是得罪了某個勛貴,人家不跟你計較,或要名聲,那沒多大事兒。可如果得罪了五城兵馬指揮司的人,多的是機會給你家穿小鞋,那日子真的別想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