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田和日產是日企造假事件里最受影響的兩家汽車廠商。
從氣囊到鋼鋁再到剎車制動,就像索尼敗犬恰好到處的幽默,那些人真不是沖著自己來的嗎
隨著這兩家官宣車輛召回,股價雖然不像造假豪杰們那么暴跌,但合計也跌沒了幾十億美元的市值,蓋因,它們的市值體量遠比索尼還要大。
索尼被曝光前是400億美元,豐田被波及前是1020億美元,前者跌沒了20差不多是1個奧林巴斯,后者這段時間跌了將近7,也有大半個奧林巴斯了。
問題是,豐田很懵啊,就覺得很無辜很無奈。
但很快,它發現它還面臨著更多的問題。
因為問題車輛的召回只在歐美進行,華夏方面的媒體和消費者在注意到這件事之后掀起軒然小波,得益于日企集中造假在全球范圍內的輿論聲勢,日本車廠這次的區別對待也被放大。
不管是微博還是易信,都出現了車主的維權行動,畢竟,現在出現的問題是涉及到安全領域,沒法讓人忽視。
國內這一次的反應倒是比較快,有關部門很快就約談了豐田、日產等車廠,要求它們正視華夏消費者的正當權益。
隨著這個消息的傳出,豐田等被波及的廠商股價又進一步下挫,也繼續作用于高田公司。
單就高田氣囊的問題而言,據第三方機構評估,豐田、日產等車廠的300萬輛召回只是開胃菜,后續還會有上億輛的召回。
這也意味著,高田公司已經可以提前宣布破產了。
當然,它現在肯定還會試圖掙扎,但這個量級和造成的影響是瓶無解的毒藥。
只能說,留給高田的時間不多了。
但除了被消費者吐槽和惦念,高田已經有些過氣,更多的人還是在關心東芝的時間還多不多。
兩天時間,沸沸揚揚,曙光制動器給出內部調查這一并不陌生的回應,東芝則是毫無動靜,甚至,他的一位副總裁中森幸平在面對記者的包圍時還提出了反問。
“只是一篇不清不楚的網絡消息,我們為什么要理它”
中森幸平的回答被算作了東芝的非正式回應,也被不少日本企業觀望情況,考慮看變化來當作可以學習的對象。
就在11月的第一天,佛撥樂和sec先后由官方否定了所謂的“對日企聯合調查文件”,聲稱壓根沒有這件事。
沒有行動,沒有文件,也自然沒有什么泄密。
有人信,有人不信,但這還是給一個多月來的日企造假事件帶來了一層更讓人迷惑的疑云。
如果兩家這樣正式的辟謠是真的,那是誰在主導這件事
而伴隨著佛撥樂和sec的動靜,日本媒體忽然又來了精神,反思告一段落,重新談起別有用心的抹黑。
東芝便是在這種情況下嘗試冷處理,也在于維基解密這次的爆料比較含混,更新的“消息人士”的指證不夠分量。
官方背書被破除,我百年東芝,難道就因為你一則網絡上的無稽之談就要進行相關調查嗎
今天一則,明天一則,企業還要不要正常運營了
東芝的非正式回應也算有理有據。
只是,市場情緒已經被點燃,公司股價的下跌反應了大家對這件事的真實看法,那維基解密不管消息來源是哪里,它提到的索尼、奧林巴斯、高田等公司都先后承認或者變相承認了問題。
怎么就獨獨你東芝沒問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