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邱慈云到手的得力干將雖然只24位,但他已經對此有所預見,也沒有太失望。
沒預見的是……方卓揮舞著鈔票很快把這個數字膨脹到了92個人!
也就是說,純粹被方卓挖來的工程師就有68人,已經是自己團隊的將近3倍!
邱慈云眼睜睜看著陣營疾速豐滿,一時間只有一個感慨……這就是申城首富的行事作風嗎?有錢的感覺原來是這樣!
而這68人就是分別來自國內大廠,盡管比不上張汝京當初帶回來的人才,確實也是國內有數,華虹、中芯、華晶(被華潤收購)都深受其害。
這波挖人跳槽是通過獵頭操作,按理說,薪酬待遇也要保密。
可是,邱慈云他自己就很好奇,找機會問了個出自華虹的高級工程師,得到的答案是“2倍起步開始談”,也即,只要人來,立即翻一番,按照不同級別和標準還有上探空間。
如此也怪不得華虹他們著急了。
即便經過行政關系的干預,方卓放緩了行動,華虹副總裁姜琦歷仍舊意難平,于是就有了閉幕式上的發言,有了對惡劣行徑的聲討。
邱慈云是在現場聽到的內容,但他當時還沒反應過來,等到次日經人提醒看到報道才猛然有種“哦對,我不是中芯的,我是那個被批評的”感覺。
他因為要參與投資機構的會議,沒有立即回廬州,也就順便和方卓聊了聊這個事。
方卓有點奇怪:“這怎么了?”
“行業評價可能不太……不太好。”邱慈云第一次和方卓共事,說話比較謹慎,“華虹的關系比較硬。”
“我們和華虹他們本來就是競爭對手。”方卓笑道,“要怎么解讀這個呢?一個華虹副總的發言會影響我們的設備采購還是怎么著?”
他繼續說道:“不用過度解讀,關系硬不硬不是用在這里的,當成一次普通的同行輿論攻擊就好,放心吧,這事我讓別人來處理。”
邱慈云有些好奇方總的回應會是什么樣。
很快,新浪網站發布了一則由主筆徐長倫操刀的社評。
——《為什么國資背景的半導體企業在現階段無法取得成功?》
為什么呢?
這里有很復雜的因素。
其中一條很重要的就在于國資背景太濃會讓國外的設備采購很難。
可是,也不僅僅如此,國資主導的企業習慣性的既有計劃經濟的弊端,也有市場經濟的短處,再加上,某些人事層面的身份認知問題……
于是,這種由國資主導的嘗試可以說是失敗了。
那么,應該怎么辦呢?
按照新浪主筆徐長倫對半導體行業不太愿意透露姓名的方總采訪,“既要有政策引導,也要積極發展產業配套,我們得改善產業發展環境,也得擁有國際化的視野和市場化的運作。”
社評中不只援引了這一句,還有方總對國內企業的評價,“就說申城的華虹吧,它簡直可笑,既依托于國內給予的支持,又妄圖讓外資真心的技術幫助,這可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