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邊倒好,愣是給了個截然相反的結論。
別人恐懼,我貪婪。
別人小虧,我破產。
可再一想,廬州這樣的內地欠發達省會,也不能強求什么。
方卓調整規劃,盡量簡約的說起這件事所影響的方方面面,然后才讓法務繼續介紹兩份需要補簽的條款協議,待到最后,他又把兩次董事會的概要說了說。
這樣聊下來,專家們面面相覷,羅明華也破了功。
啥?
怎么不是這樣這樣,而是那樣那樣?
他從方總平鋪直敘的兩次董事會描繪中聽到了波詭云譎。
“方總,這個項目不光是為了咱們家鄉的發展,也是為了國內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不容易啊。”羅明華感嘆道,“高盛他們肯定使了很多手段吧。”
方卓簡簡單單的答道:“還好。”
羅明華扭頭對三位專家說道:“咱們所里辛苦了,這個會議先這樣,你們先回去吧。”
專家們默默的走出會議室。
羅明華等他們走了之后也沒回避這個事:“方總,不光是你們項目缺人才,我們省里市里都缺相關的專家和人才,這次我真的以為冰芯是遇到了什么困難,需要幫助。”
“未來可能有困難,但這樣的項目注定不會一帆風順,我心里有這個準備,本來是可以傳真或者打電話過來,我之所以自己過來一趟就是怕市里沒做好這種準備。”方卓坦然的說道,“我要當面把這個利害關系、項目判斷說清楚,咱們之間不要心存嫌隙,不然工作就更難做了。”
羅明華露出一個真誠的笑容:“方總這話說的對。”
他又說道:“也怪我,昨天我真以為這件事影響不大。”
方卓喝了一口水,有些奇怪的說道:“中芯事件最近也有不少分析,這個好像已經有一些報道……”
今天會議確實有點超乎他的想象,哪怕對內里的細節不熟,總體的判斷方向得有啊,臺積電的動作不是昨天發生,這都一周多了。
“我們一定加強認知,加強學習。”羅明華苦笑道,“平時的機關報紙確實沒看到這個事。”
事件當事人如中芯、高盛他們最為敏感,次之是受沖擊的冰芯、申城領導等,再次之的是行業和一些媒體,廬州這邊隔著好幾層……又缺乏真正敏銳的專家內行。
方卓如此猜測著廬州這邊的遲鈍反應,又簡單說了說已經和其他董事達成的一致,最后還推薦了一些對這次事件有切實分析的國內外媒體。
說起來,那些常被行政關注的《人民日報》等官媒確實還沒怎么報道這個事,可能是想觀察觀察情況再給分析。
臨近中午,方卓依舊婉拒了午餐,驅車前往科大。
科大這邊的事其實更為重要。
這一趟過來本想是能見到胡正明本人,可是,這位權威專家在美國臨時有情況,推遲了來華的時間,所以,方卓在科大的重心就變成己方項目的人才培養。
一位合格的人才在科大從基礎培養到堪用需要花費很多時間。
方卓暫時也沒把希望寄托在這方面,這當然要做,但他更想要的是臺上胡正明、臺下冰芯工程師式的培養,還得注意規避這種方式所蘊含的法律風險。
明確的說,這種培養方式肯定有違胡正明所簽署的競業協議,尤其在中芯被臺積電起訴的情況下,更得提前做好安排。
胡正明教導冰芯員工不行。
前者是合同主體不能改變,后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