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超空間引擎在恒星系之間移動是相當有風險的行為,最經濟最安全的做法是借助兩顆恒星間的引力開辟超空間航道。
但恒星引力既是助力也是干擾,所以航道的最佳入口一般在恒星系的保護層(太陽層頂)附近,對于太陽系就是柯伊伯帶附近。
眾所周知,產生恒星的基本條件是氫氣、引力和漫長的時間。
起初,星云中的一小塊氫氣受熱后開始升溫,進而引起星云中的其他物質開始發熱、升溫并發光。
塵埃和氣體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開始聚集,形成巨大的漩渦。
在聚集并壓縮體積的過程中,由于外界對其做功,根據熱力學第一定律,被壓縮的氣體溫度會升高。
經過數十萬年,星云的密度會不斷增大,并會形成盤狀漩渦,直徑超過太陽系。
而位于中心的氣體,在重力的不斷擠壓下,形成具有超高密度和溫度的球體。
隨著壓力不斷增大,由于旋渦物質具有的角動量,導致巨大的氣柱從中心噴射而出,噴射氣柱直徑達幾光年,它可以使物質加速,穿越無法想象的距離。
而核心的部分,就是年輕的恒星。
引力作用持續而強烈,氣體和灰塵顆粒被不斷吸入,并相互擠壓,產生了越來越多的熱量。
未來幾十萬年的時間里,年輕的恒星經擠壓將變得更亮更熱,溫度會達到1500萬攝氏度。
一些氣體原子在高溫下會發生聚變而釋放出更大的能量,經過這些聚變反應,產物會通過相互作用與氣體、塵埃等形成更加清晰的球體,一顆恒星就這樣誕生了。
剩余的星云“殘渣”則會被恒星的引力拉入星盤中,經過漫長的時間后聚集形成行星。
與此同時,恒星還進行著“大掃除”,將那些沒有組成行星的塵埃用太陽風吹離。
這一步對于生命的誕生極為重要,因為星際塵埃都極具危害。
如今,我們能在距離太陽30個天文單位(1個天文單位約等于1.49億公里)的位置,找到一圈天體密集的區域,也就是通常說的柯伊伯帶。
雖然有大致的方向,但這片空間仍然廣袤無邊,測定入口是極為耗時耗力的事。
就算探出航道也不能保證目標恒星系是否富裕,極可能只有一兩顆普通至極的行星。
長期發展一下當然有利可圖,但對于喜歡賺快錢的星盜來說就是虧本的買賣,他們連一顆探測器都懶得扔。
所以,太陽系才能安穩至今。
不得不說,這艘西尼族的科研船運氣好得逆天,如此遠距離的緊急超空間運動既沒有迷失在高維空間中,也沒有被拉進太陽里,竟然剛剛好出現在地球附近。
西尼文明又是對生命星球極度渴望的文明,那些幸存者只要將地球的消息傳回母星,西尼文明的艦隊必然殺來。
那些星盜的快活日子到頭了,人類也將面臨滅頂之災。
或許有些人認為人類可以通過和平的外交手段避免戰爭,這確實是一個可操作的策略。
畢竟生物都有**,只要人類能給出外星人想要的資源,和平共處并非沒有可能。
但是....
人類面臨的是西尼族,它們是宇宙中少見的非類人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