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作者:陳灝、阮建昌。”
“第一作者:林動、王煊。”
“第二作者:徐杰……”
陳灝看著自己的名字位列最前方,有些哭笑不得。
“這個阮教授也真是的,我要通訊作者也沒用啊。”
論文最重要的還是通訊作者和第一作者,二作以后含金量就大幅下降了。
陳灝自己是校長,又不是提升職稱,有跟沒有差別不大。
但是他也沒有去修改,而是郵件發送給《science》的編輯歐文。
這篇論文若是加上自己的名字,并且以自己的郵箱發送過去,那將是截然不同的審稿結果!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學術圈既然帶了一個圈字,那便說明少不了一些人情是非。
比如國外總是抨擊華夏的學術水平問題,那這是真的嗎?
是真的!
比如最近某熟雞蛋返生竟然能發表在期刊上,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但漂亮國、櫻花國屁股就干凈嗎?
都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陳灝還在麻省理工學院讀博的時候,因為導師史蒂芬教授是大牛,導致經常要參與期刊的同行評議,而他幫史蒂芬教授審過不少論文,其中還有一個是漂亮國某藤校教授,年近7旬,是絕對的業界大牛!
這個大牛投稿到一個12分多的期刊上,編輯給了史蒂芬教授審稿,然后史蒂芬教授事情繁忙,就交給陳灝去審稿。
理工科大多都是單盲,即審稿人知道作者,作者不知道審稿人。
當陳灝看完后,真是頭疼不已。這篇文章投5分的期刊都勉強,更別提還是12分了……
于是,陳灝寫下了詳細的意見,交給史蒂芬教授,同時建議拒稿。幾天后,史蒂芬教授也看了一遍,覺得水平的確堪憂,同樣建議拒稿。
同行評議一般是需要2、3個業內專家進行審核,不光是史蒂芬教授做出這種選擇,其他的兩位專家也選擇建議拒稿的,主編沒多想便拒稿了。
后面就有趣了……這名大牛收到拒稿消息后,非常不滿,親自打電話給把主編一通批評,主編就再聯系三位專家,進行二次征詢意見,但史蒂芬教授仍然堅持拒稿,對方是大牛,史蒂芬教授也同樣是,完全不需要慫的好嗎?
后面,主編再次拒稿,這篇文章也就未能登上。
只是,反轉來了。
半年后,陳灝在一個16分多的期刊上,看到了這篇文章,幾乎未有改動……
投12分的沒過,換了一個更高分的期刊,結果過了……這說明什么?
開玩笑,難道是圖靈獎的得主史蒂芬教授看走眼了?
這不是個例,陳灝認識的一個斯坦福大學朋友。
準備發一個業內頂級期刊的SCI論文,然后這位朋友的導師是這個領域的先驅,大牛中的戰斗機。
起初用自己的賬號投稿,通訊作者是他本人和自己導師,結果被秒拒了。
這個家伙后面來了個騷操作。
用自己導師的賬號重新投稿,一個字都沒改動,只是投稿的賬號換了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