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茨城縣筑波市。
國立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AIST)。
實驗室里。
一個青年從外面快步走到一個中年人身旁,壓低著嗓音在耳邊說了幾句話。
中年人戴著方形無邊框的眼鏡,外面穿著加絨的棕色西裝,里面則是沒有打領帶的淺藍色襯衫。
再往上看去,頭發不光茂密,還挺黝黑,連白頭發都不見一根。
周豪深出生與1964年,今年都57歲了,身體仍然很硬挺,自然也跟其養生有關。
只是當今天聽完下屬的話后,讓他忍不住輕“咦”一聲。
“消息無誤嗎?”
“無誤,我有個朋友在寧德時代擔任高級工程師,特意找他佐證了下,他說消息屬實。”郝琦一臉的凝重,顯然對光華大學態度很重視。
郝琦,東山省臨沂人,本科畢業于中科大,碩士來到日本北海道大學攻讀碩士學位,博士雖然畢業于國立筑波大學,但實際上實驗和培養都是在日本國立產業技術綜合研究院(AIST)進行,只是入住和關系掛靠在筑波大學。
博士畢業后,郝琦留在AIST繼續攻讀博士后研究員。
沒錯,他讀博時和做博后的導師都是周豪深教授。
至于周豪深教授就更厲害了。
身份是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院首席研究員,但身上擔任的教職有三份:筑波大學連攜教授,東京大學教授,南京大學特聘教授。
身上的榮譽就更多了。
中國教育部長江學者,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國家重大研究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973計劃),ScienceBulletin常務副主編,EnergyStorageMaterials副主編。
是世界能源科學領域的著名科學家,長期從事能量儲存與轉換領域的研究,如鋰離子電池、鈉離子電池、鋰空氣電池和鋰液流電池的基礎研究和技術開發的工作。
而他剛剛收到的消息是跟他現在研究的課題組有關。
“你把咱們組所有的人喊過來。”周豪深想了想,下達了一個讓郝琦摸不著頭腦的指示。
片刻后,15人集結過來,其中包含5名博士后研究員、10名博士研究生。
看著眾人一臉的疑惑,周豪深面色嚴肅地掃過眼前的每一張臉。
“剛剛郝琦傳給我一個國內的消息,國內某高校的鋰空氣電池課題組就在前些日子成立了,為什么我會跟你們說這些呢?諸位也知道,我們課題組是日本鋰空氣電池研究的最前沿,哪怕放到世界各大科研機構里,也是妥妥穩居前十。”
“但你們知道是這個高校是哪個學校嗎?”
周豪深的話,讓十幾人懵圈了,尤其是五個日本人對國內高校更是有限。
其余十名博士后和博士生都是來自中國,即便如此,也是不懂周教授為什么如此凝重,如臨大敵似的。
“難道是清華大學?”一名研究員猜道。
“我覺得可能是華中科技大學,華科的周志彬教授在鋰離子電池領域挺厲害的。”又一人站出來說道。
第二人剛說完,馬上就遭到反駁。
“不可能是周志彬教授,我覺得有可能是武漢理工大學的徐紅軍教授。”
“那我猜一個南大!”
“瞎杰寶亂猜,就南大的材料壓根就沒那實力!”
“張志兵,你要死了!你忘記周教授就是南大出身的嗎?”
前面嘲諷南大的那個博士生滿面通紅,被提醒了下他才想起周豪深教授本科畢業于南京大學,后面才奔赴日本取得東京大學博士學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