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詩緣情,賦體物。
詩詞歌賦,賦在最末,然而在宋朝進士科四場之中,詩賦卻是最重。
如今詩也成了次要,退居在賦文之后。
如今章越進入進士科后,難即難在學賦上。
賦中章越印象最深的當屬‘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當然還有一個反面教材,那就是劉幾的‘天地軋,萬物茁,圣人發’。
以及歐陽修那句‘秀才刺,考官刷。’
賦即是半詩半文。
這文是散文,散文即是不押韻不對偶的文章。
但賦是不僅押韻,還要換韻,有時要對偶,也可不對偶。
至于詩呢,有七律五律甚至三律,但篇幅短,賦卻普遍長。
故而賦被稱為有詩有文。
賦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鋪采摛文,體物寫志。
拿司馬相如上林賦舉個例子。
……逼側泌瀄,橫流逆折,轉騰潎冽,滂濞沆溉。穹隆云橈,宛潬膠盭。逾波趨浥,涖涖下瀨。批巖沖擁……
上林賦里整篇都是如此鋪墊之句。
不少漢賦都是如此,實際上多不是實景,而是司馬相如將想象臆造出的景物都描繪進上林苑的景色里,給人一等高大上的感覺。
這不是一代兩代如此了,唐朝的賦就已經是這樣了,韓愈實行‘古文運動’,就是覺得這樣的賦太虛太假,說白了就是文人純粹在‘炫技’,沒有實際內容。
被認為是‘假象過大,則于類相遠,逸辭過狀,則于事相違’。
到了宋朝又恢復了這個德行,但歐陽修為主考官的嘉祐二年,再度推行‘古文運動’,你再敢這樣寫就是‘秀才刺,考官刷’了。
劉幾這位太學第一人下場可見。
要學賦,一個是韻書要讀要背,還有一個則是詞匯量要大。
若覺得自己古文詞匯量大的話,可以嘗試作一下司馬相如《上林賦》和《子虛賦》的閱讀理解。
當年漢武帝讀司馬相如《子虛賦》長嘆道,朕獨不得與此人同時哉!
結果一旁蜀人內侍無比自豪地道,此是臣的老鄉司馬相如所作的。
漢武帝見了司馬相如后,司馬相如說《子虛賦》是諸侯王打獵的賦,我再為你寫一篇天子打獵的《上林賦》。
這子虛賦與上林賦雖說都講得是打獵園林之事,但兩篇幾乎無一語略同,可見司馬相如詞匯量大到什么地步。
如今歐陽修推崇古文運動,一直要將科場上的律賦改為文賦,可是一直不能如意。
好比歐陽修自己寫秋聲賦,也得駢散兼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