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章越也是歐陽修古文運動的支持者。
不過他也明白了為何古人要在詩詞歌賦上押韻?
押韻不是僅僅為了修辭罷了,而是為了方便背誦。詩經那么多詩歌,都是以傳唱的方式得以保留,最后才被人記錄在紙上。
詩歌再好,但若是難以背誦,就不具備有生存條件。
畢竟古代沒有隨手百度翻書的條件,故而通過詩歌這樣朗朗上口的方式,背在腦子里當然是最好了。
如此哪怕很多年以后,偶然觸景生情,也能念出或唱出一首兒時背過的詩或唱過的歌。
明白了這一點,章越對賦也就沒有那么排斥了。
不過比起經學,學賦這個還是真看天賦。
‘賦圣’司馬相如就算不遇到漢武帝,人家也是賦圣。
章越如今也開始學賦。幸虧在太學里,各齋每日在爐亭切磋學問,還有飽學鴻儒充任講官,這讓章越有了學習的途徑。不似過去在烏溪時,找本書都難。
太學的制度是‘講于堂,習于齋。’
崇化堂每旬一講,由國子監直講親自授課,平日考課時也在崇化堂。
至于平日學習則在齋舍。
這齋舍與學校宿舍有些不同,有些研討室,自習室加宿舍的感覺。
每日章越都必須來到爐亭參加筵會。
此爐亭置于每齋之中,因冬日可以升爐子,故名為爐亭。
爐亭就是齋舍的自習室加研討室,除了冬日生火,到了夏天則將東西兩壁的通身窗打開。
章越從南面走進爐亭,東西二壁的通身窗旁懸掛著本齋及第者的名字,下面再以小字寫上進士幾甲幾名,鄉貫等等。
北面則是實墻,上面懸掛著三塊板牌掛于壁上。
中央這一塊板牌是重中之重,被稱為光齋牌。
這是從唐朝中進士就留下的規矩,凡是本齋進士及第,做官歸省太學的太學生,當返學行光齋之禮。
除了行禮外,還需向本齋納一筆錢,稱光齋錢。若出任宰執、狀元、帥漕,還得再送本齋一批貴重禮物,然后寫于光齋牌上。
至于光齋牌左右兩塊,左側書本齋學生姓名籍貫以及表德(在太學里獲得榮譽),章越行過‘參齋’之禮后,已是列名于這塊板牌上,正式成為了養正齋的一員。
右側則書太學學規,養正齋齋規,旁附一副爐亭座次(爐亭之圖見章末彩蛋章)。
亭中正中央則是一個火爐,座位則皆圍著亭爐,共有二十四個座位左右而設。
一齋滿額為三十人,但為何只有二十四座位之數,章越倒不明白了。
不過比起以往教室與宿舍兩點式的生活,平日至爐亭處參加筵會或自習倒是不錯。
章越平日在爐亭習賦文,齋長劉幾在時,章越也向他討教如何寫文章。
太學一齋之內,齋諭執行學規,齋規,至于齋長則統籌其事。齋長雖沒有督促學業,答疑解惑的職責,但劉幾是‘太學第一人’,也許是名氣太大槍打出頭鳥,故被歐陽修刷下來之故,但人家的才華肯定是毋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