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活著什么?
那就是忙著向知制誥,甚至有館職的官員行卷。
因為以往國子監解試,都是由國子監主官自主解決,但淳化二年時,太宗皇帝即改派左司諫,直史館謝泌領其事,從此國子監解試主考官都必須從三館秘閣中選拔并成為慣例。
直三館秘閣的官員那么多,沒到考試前幾天誰也不知道是哪位,故而都必須行卷過去。
故而章越,黃好義,范祖禹,黃履,孫過這幾日都忙著將平日趁手的文章詩詞抄寫了好幾份。
同齋五人之中范祖禹,黃好義參加是別頭試。
沒錯,黃好義參加別頭試,他的堂兄黃好信如今是新蔡縣縣令,他的伯父黃孝先官至太常博士,通判石州。
別頭試標準可以劃到官員的大功這一層親屬,到了神宗朝連門客都劃入標準。
所以當初章越若給陳升之的侄兒當書童,也是一條出路。
范祖禹參加別頭試也罷了,但黃好義也能參加別頭試,孫過心底有些不平衡,為何他行,我不行?
至于章越能不能參加別頭試?
不能。
章俞是自己從堂叔父,不在大功之列,想沾光也沒辦法。當然能沾光,也大概率不會去。
至于吳家,如今這還不算是女婿呢。當然章越若厚著臉皮去求一求,吳家或許也是有辦法讓自己參加別頭試的。
但是……但是自己為何要走這一步呢?
無論是別頭試,還是行卷,都是外在的規則。人生就是在外在規則(達用)與內在自己(明體)找一條平衡之路,永遠不要忘了自己……自己身上有掛。
故而有掛大可趟過去,所以章越還是決定……與眾人一起去行卷。
范祖禹,黃好義他們盡管參加別頭試也要去行卷。
不過他們的行卷,與寒門子弟有些不同。范祖禹的伯父是乃范鎮,可以直接由長輩,或通過別人引薦直接帶到家中投卷。
至于韓忠彥?主考官都是他爹定的。按照當時規矩,主考官被確定后,還要捧著帖子到相府上表示感謝。
一般為了避嫌韓琦是不會見,還要表示自己這是為國舉才,全無私心。最重要是叮囑幾句,不要因為韓忠彥是我的兒子,對他有所照顧,一定要本著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來辦事。
“四郎君,這是主母給你熬好的豬腦湯,趕緊喝了吧!”
在太學里,黃好義嫂子家的仆人給他送來豬腦湯。
這幾日同寢光看著黃好義進補了。
但見黃好義如同吃豆腐般吸溜吸溜直響,見到了眾人的目光,不由問道:“諸位要不要來一口?”
真有這個心思,不會都喝完才問。
眾人都轉過頭去收拾卷子言下之意,你忙。
等黃好義吃完豬腦湯,等到日已偏西的時候,章越與眾人一并前往行卷。
除了幾位同窗,章越還邀了郭林一起。
行卷的文章也有不同,比如要參加制舉考試,要對兩制以上官員行卷,那必須寫滿五十篇。
若普通行卷,有財力的讀書人當然可以送五十篇,但一般則不必那么多,挑選優秀的來送就好。
比如蘇軾的《上富丞相書》就寫到,所進策論五十首,貧不能盡寫,好割愛。
如蘇轍送曾公亮的《上曾參政書》所云,有《歷代論》十二篇,上至三王而下至五代,治亂興衰之際,可以概見于此。蘇轍行卷只有十二篇。
故而五十篇是規矩,只要不是求制科薦舉,可以不必寫滿。
如章越只寫不到二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