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正值酷暑,章越與眾黃好義他們先去一位官員府上行卷。
為何要挑得傍晚去呢?因為官員這時候一般在家,有很大機會見著,白日去則一般在衙門辦差。
到了官員門前,幾人先將卷子奉上,門子看了一眼即道:“你們等著。”
說完門子轉身就走了。
幾人在門前等候。
行卷行得多了,不同官員間也有不同官員的風格。
有的會見一面談個幾句,這一般是看重你的,過個數日再來,這稱之溫卷。
不見的,也會讓你進去喝碗茶,盡到禮數。
也有就是‘回去等通知’吧,這一般是沒下文的。
也別覺得多丟人,陳舜俞,張方平,曾鞏,蘇軾,蘇轍都曾行卷過,還有大量行卷的文章傳世。
比如曾鞏的《上歐陽學士第一書》,蘇洵的《上歐陽內翰第一書》,蘇轍的《上樞密韓太尉書》都是可以反復誦讀的文章。
章越他們五人等候了一陣。
但見下人即滿臉笑容地出門道:“里面請吧!”
幾人都是大喜。
不久幾人出門,都是不說話。
黃履心道,這都是沾了三郎的光,否則也不是那么輕易見得。
黃好義則也是明白心道,方才黃博士反復詢問三郎的文章,令我等都成了陪襯,不過幸虧有三郎在,否則我等連門都進不了。
孫過心道,這就是名聲的好處,昔年陳子昂砸千金之琴后,滿城皆知他的文章,到時哪個王公大臣會不見這位奇人。如今三郎的青玉案,辭同三傳出身疏,三字詩都名聞京師,名聲也是早就傳遍公卿了吧。
郭林則也感慨章越的了得。
眾人都是心底有數,但面上都不好意思提及。
這就是名聲的好處,否則來京的讀書人為何要‘多采虛譽,請托試官’。
當時又沒有頭條,抖音推送,你的文章如何能直達官員案頭?
那就是‘名聲’二字,好比為何喜歡讀高贊的文章,因為如此可以幫你減少信息判斷的成本。
有了名聲官員才會知道你,如此你上門行卷,官員才會看你的文章,然后根據文章看你是否刷贊刷上來的,最后決定見不見你,否則行卷的考生那么多,官員又那么忙,卷子很容易就淹沒在眾多人中了。
如果官員滿意了,再與旁人推薦幾句,好比遇到歐陽修這樣的伯樂稱贊幾句,如此名聲就更響亮了。
這是一而二,二而三的方式。
這是唐宋時,沒有門路的寒士炒作自己的辦法。陳子昂砸千金琴就是很好效果,當然前提是自己的才華要過硬。
幾位同窗都借助章越的名聲,也使得他們的文章能夠抵達官員的案頭。
當然也不是每個官員都會見,但借助章越的名頭能更進一步。
次日章越他們又去行卷。
太學里考前一個月,幾乎沒人讀書,大部分太學生都在忙著干謁行卷。
章越眼望剛剛升起的太陽不由感嘆,宋朝科舉正處于承前啟后的階段,既保留了唐朝‘行卷’的遺俗,但因為糊名制的,風氣還沒有敗壞到‘通榜’的地步。
同時也不是全憑考場文章定命運,在解試中‘通關節’可謂不少,甚至于半公開的地步。
看來唯有到了省試,殿試中才能真正的‘公平’。
今天又是行卷干謁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