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到了嘉祐六年,王珪出為主考官。
王珪與歐陽修在嘉祐二年時共同主持過省試,而且還是歐陽修的鐵桿政治盟友,必然還是堅定支持歐陽修的。
故而章越在考前就衡量過,能寫出‘平仄平仄平仄平仄’這樣四平四仄韻格寫賦當然是最好。
但在考場上很難寫出包含平仄,字韻,且雄辯,說理透徹的文章,三者實難完全兼顧。
若完全兼顧,寫出一篇如木雞那真是牛人中的牛人了。
所以對章越而言,就必須有所取舍,甚至退而求次。
拋棄四平四仄,選擇字韻,說理,以三者取二作省試賦。
當然嘉祐以前的文風,就是選擇平仄,韻,而不講說理,如此就和劉幾一般碰得頭破血流了。
當然不信邪的考生哪都有,但需知雞蛋是撞不過石頭的,劉幾再牛如今不也改名叫劉輝了嗎?
當即賦題被人舉在牌上。
賦題名《金在镕賦》。
賦韻為’金在良治,求鑄成器‘。
章越看了題目知道題出自漢書董仲舒,原文是‘夫上之化下,下之從上,猶泥之在鈞,唯甄者之所為;猶金之在镕,唯冶者之所鑄’。
整篇題目議論這篇‘金之在镕‘之意。
此題令章越大出意料之外,一般賦題以出自六經為準,其次才是正史。
這道題目出得有些偏,不過盡管有些偏,但賦題卻是很好理解,沒讀過漢書董仲舒傳也是寫出一二道理。
之后是賦韻‘金在良治,求鑄成器’。
這賦韻是官方給出的。
整篇賦要分成八段。
第一段以‘金’字為律,第二段以‘在’字為韻,最后第八段以‘器’字為收尾。
題目看到這里,章越舒了一口氣,至少沒有考出太偏,但如何為賦就看各自的水平了。
當然這篇賦若寫得好,是可以說一番大道理的,押對這八個字韻不難,但要再拘于四平四仄的格式,那不僅對章越,哪怕是在場進士科的大部分考生而言能做到這一步也是難上加難。
至于文才之事,那更是難以預料了。
就好比王勃的《滕王閣序》和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你要說誰勝過一籌,誰也不好說,但拿到嘉祐六年的科舉考場上,考官肯定會選岳陽樓記。
想到這里,官吏給章越端上了第二碗茶湯。
章越照舊塞了一把錢給對方,然后將卷子收進油布袋里,一面喝著茶湯,一面想著如何寫賦。
就在這片刻之間,章越已是擬好了一個大概的框架,就是以議論為賦,以論政說理為主,其中第三韻至第七韻都以議論充之。
咱們就是以通篇雄辯大論取勝,不走文采格律的路線的。
想到這里,章越將第二碗茶湯喝盡后,當下提筆揮墨在稿紙上醞釀起來。
Ps:嘉祐六年省試賦早已散佚,選了半天,舉范仲淹的金在镕賦為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