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完章越出門往期集所而去。
章實于氏唐九看了都是佩服之至,章實道:“難怪三哥兒能得狀元,這份氣度就是不一般。”
于氏亦道:“是啊。我當初聽了都差點暈過去呢。”
章實贊同地點了點頭,他的神色有些復雜,更多似在羨慕?
下面即是期集了。
期間還有一件事是謝恩。
章越要挑選一日,由知貢舉官王珪引領,率眾進士們去閤門謝恩,同時還要眾進士們湊錢,進謝恩銀百兩,這錢是給皇帝的。
之前照舊還是要狀元出大頭,不過章越如今對錢財的態度已是很佛系了。
區區一百兩?我全出了,可乎?
章越心底雖這么想,但話還是沒有道出。
不過盡管如此,有些進士還是摳摳索索地拿不出錢來,就如同期集錢般,章越出了一百貫,但最后平攤到每個進士身上,仍是有些人不愿出,但偏偏又要來參加。
章越可沒法像盧文煥扣了劉璨驢子那般強迫他們出錢,見他們實在不愿給,最后還是自己掏錢貼補了。
有些人真的是在京漂泊了好幾年,好容易考上進士但身上拿不住一點錢,真要讓這些人去借高利貸不成?
不過此事仍是出力不討好,被人視作理所當然,還要被人譏笑了一番。
人家當狀元辦期集都是自己不出錢,甚至還賺同年錢的,但章越竟還往里面貼錢,真是傻到沒邊了。
這些當然是糟心事,不過章越早知道會出現這樣的局面,也就釋然了。
甚至有人挑剔期集飲食實在清淡樸素至極,居然沒有山珍海味,這宴飲的規格完全襯不上他們如今的進士身份。
對于這些人章越只能告訴他們,愛吃不吃,愛來不來。
一樣米養百樣人,即便是外人看起來高高在上的進士也不例外。大多數進士對章越還是理解支持的,特別是那些特別想參加期集,但又手頭不寬裕的進士們是很感激章越的。
其實無論是期集錢的高門檻與低門檻都沒什么對錯可言。
兩種價值觀,只能選擇了其一罷了。糾其原因一個在于點,一個在于面,如果自己換作韓忠彥作狀元,可能就不是這么搞了。自己肯定在于面,如此可以顧及到方方面面利益,選出一個最佳的平衡,使自己處于一個最有利的位置上。
但章越自己是寒門出身,就要在于點了,永遠都不要忘了自己的老大究竟是誰。
官人子弟不得為狀元。
不去顧及個人利益才能保全個人利益。
所以還是立場決定了價值觀,但無論是哪種價值觀,都必須要自己這個組局者挺身入局來化解價值觀的沖突。
熙寧六年后,為何一向摳摳索索的朝廷能拿出錢給進士期集來買單,甚至最后包圓全出了?
原因無他,因為王安石變法,朝廷終于有錢了。
說到底,還是家有千金,行止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