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有人如此問章越,不免大家心思一動。章越其實是不好回答這問題的,殿試上眾所周知是王安石不顧眾人反對,一意要將章越拉下狀元,改由王魁得狀元。
至于歐陽修與章越的關系不用多說,人家出了一本詩集都將章越帶上,為他打響名氣。這樣的器重不亞于當初提攜蘇軾蘇轍啊。
所以問到這個問題,眾人猜想章越或許會引經據典地幫歐陽修來反駁王安石。
但見章越想了想道:“吾不知也。”
兩人都不得罪?
“狀元公莫非謙虛?”
章越搖頭道:“其實菊有無落英,不該問我,也不該問陶淵明,更不該問屈原,而是應問一栽菊之老農或是自己栽盆菊花看一看不就知道了么?”
章越此言一出,在場頓時一片嘩然。
有一人疑惑地道:“若自己栽一盆菊花,不是少了許多意趣么?”
另一人道:“是啊,不問圣賢而問老農可乎?”
章越道:“或許我的話有說的不明白之處。引經據典不是不好,終歸落于形而上學。”
此言一出,在場的進士們再度疑惑不解。
“圣賢也不是無所不知,我們讀書人也有很多人,皓首窮經而不知農事。”
一人言道:“那么我們爭這菊之落英,豈非無意?”
章越笑道:“話不可這么說。能知農事者,自有農事者知之,好比寫傷寒雜病論,水經注的作者一般。天下必有學這門學問者,再以學問書之,這叫術業有專攻。”
“好比菊花是歸于草木,找一個通草木之學的人來請教。若沒有這樣的通才,那么請一個專門通曉菊花的人來請教,這不是比去問陶淵明,屈原更好么?若是有這樣的人才,我們請他寫一本關于菊花的書來,以后天下的讀書人要問菊花落英不落英就看他的書好了。”
章越說完,眾進士都是釋然了。
至于王陟臣則更是佩服,這場菊花落英之爭,他也有聽聞,但答得最好的,他覺得當屬于章越。
此人是卿相之才,幸虧方才聽了劉奉世的一席話。
于是王陟臣端起酒盞起身走到章越桌案前笑道:“狀元公此言極好,在下敬你。”
章越見王陟臣舉盞也是有些意外,亦是起身舉杯。
之后二人找了個地方深談了一番,倒是消解了不少的誤會。
而眼見王陟臣主動向章越敬酒,又是一番深談,這修好之意也是再明顯不過了,之前眾人都以為二人有些芥蒂,如今看來不知章越用了什么辦法倒是折服了這王陟臣。或者是王陟臣自己想通了什么。
同年之間,都深知以后還有更殘酷的官場要應對,故而近一個月的期集倒是沒有起太大的波瀾。
之后天子定下聞喜宴之期,聞喜宴后吏部將注授新進士官職,然后這些同年們就各奔東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