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神經元芯片的討論也讓大家開到了該項技術廣泛應用的前景。
此外還有的關于用戶記憶的刪減或者新增的建議,這樣的建議可以應用在心理治療上。
例如,超級小初匯總的建議中,有網友建議將自己不愉快的記憶和刪除,增加一些愉快的記憶。
這名網友描述到,他從小生活在一個非常暴力畸形的家庭,父母之間從來都是暴力和爭吵,隨后再他十五歲那年離婚,并且父母雙方都將這名網友拋棄,他只能跟著年邁的奶奶生活。
這樣的童年是他一輩子的陰影,也讓他的性格變得陰郁。
要是能夠刪除或者新增記憶,那么他希望刪除掉童年的那些不快樂增加一些新快樂記憶,比如父母是很恩愛,家人對他很好一類的,這樣他才能夠有勇氣面對后面的人生。
蕭銘也覺得這個建議相當不錯,在治療抑郁癥一類心里疾病患者,能夠有奇效,比請什么心理醫生過來治療要有用的多。
于洪還有一個實驗計劃提議,但是這個提議有點驚悚,暫時只是理論狀態。
于洪談道:“我們不是探索神經元的發育嗎?孩子從出生到五歲這段時間是神經元發育的高峰期,我設定的一個實驗計劃就是云養娃,或者云帶娃。”
于洪補充說道:“今天,我只是把這個想法說出來,大家探討。”
于洪喝了口茶:“所謂的云養娃,就是在嬰兒出生之前為它誘導發育為神經元芯片,嬰兒在出生之后,喂奶、日常照顧什么的,由人工智能完成,但是嬰兒會一直在睡眠之中。她睡眠之中會通過神經元芯片和虛擬世界連接,虛擬世界中有他的虛擬父母在其中,父母會陪他玩耍,會教育他為他講故事,這樣嬰兒就能夠在陽光溫暖的環境下成長,身心發育都非常健康,不會出現因為父母缺失而造成童年創傷。”
云養娃,云帶娃。虧于洪想得出來。
這個話題一拋出之后,會議室開始議論了。
“云帶娃!這個話題有點驚悚!”
“讓嬰兒生下來就生活在虛擬世界中?”
“太夸張了!”
于洪辯解道:“這只是一個實驗想法,這樣實驗養出來的孩子會有父母雙方的優點,不會因為父母缺少陪伴或者教育方式不當而有心里缺陷,同時也會為父母節省時間讓他們安心工作。我們也不是機械化的培養孩子,而是以父母性格優點為基礎,孩子會是父母的優勢性格和理念綜合體的表現,在匆忙的都市生活中,在樹林和鄉村日益減少的今天,這種育兒方式其實是可以值得探討的。”
爭論開始,蕭銘趕緊暫停了今天會議發散思維的議題。
他說道:“于洪的提議,不能說全對也不能直接武斷的判斷他是錯的,這個話題我們可以在哲學、法理和技術上去討論。即便要進行實驗,也需要征得國家相關部門的同意,所以這個可以列為神經元部門的實驗選項,也可以是未來發展的模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