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著景顧勒這話,四爺心中要說沒點兒感觸是假,天家重嗣,凡阿哥十三四歲的時候身邊兒便有格格伺候了,待以后出宮建府,后院兒的少則五六個女子,多則七八十來個,除了福晉和側福晉有定數之外,只要有這個本事能養得起,余下的格格們可是想要多少就要多少的。
有些早的更是八九歲便成了親了,十歲出頭就能有了孩子,世人只道是尋常,便是真遇見喜歡與不喜歡的了,也沒想過違背這多子多福的規矩去。
成親、收格格、接連有子嗣,只是像完成一件差事似的做著,從來沒人想過喜歡不喜歡同有沒有子嗣有什么必然的關系,可若真拷問內心,那自是只情愿同自個兒喜歡的人有心愛的孩子的。
景顧勒這話可是說到四爺心坎兒上了,然他年輕時可沒景顧勒這般勇氣,他和先帝爺的關系自也沒有像是同景顧勒親近,以往他總戰戰兢兢的,凡阿瑪給都是好的,都要謝恩,不能說出一個不字。
然景顧勒到底和他從前不同,他亦不是先帝爺,既是疼愛、喜歡、欣賞景顧勒這脾氣性格,那自是要順著孩子的心的,也算是將自個兒的希望寄托在景顧勒身上,叫景顧勒感受他和小格格沒感受過的幸福。
“既是你心中早有決議,那阿瑪便也依了你,只是盼著你能說到做到了,莫要辜負了身邊兒人,也莫要阿瑪額娘看不起你。”
“不過你年紀小,阿瑪還是得告訴你一句,你的身份有時候會有很多身不由己,不由得自己去選擇喜歡還是不喜歡,有時你甚至還不得不主動去同哪家結了姻親,皇子和公主的婚事沒幾個純粹的,皆是權字當頭,以利往來罷了。”
景顧勒豈能不知阿瑪說的,不過阿瑪能松了口便夠叫他歡喜了,便忙又拜謝了阿瑪去,好好說了心中所想。
“兒子豈能不知,兒子亦從來不掩藏自己的抱負和野心,若福晉能給兒子些助力那自是錦上添花之事,若是不能,兒子也沒什么可強求的,大丈夫頂天立地,沒得盡靠裙帶關系得到自個兒想要的,那既是不尊重阿瑪額娘對兒子的期待,亦是不尊重身邊兒的女子,更是對不起自個兒的良心。”
“兒子想要什么一定會通過自個兒的努力來掙得,唯自身本事高,得來什么這才名正言順,不怕旁人的算計,更能抵抗得住阿瑪口中的不得不。”
“且看自古各朝更迭,除武皇外,俱是男尊女卑,多是不將女子當人看的,可細細深究,如此舊俗之下,沒有身份的男子似乎亦不是人,如此看來,著實要改,兒子深諳阿瑪和額娘期待規劃的大清圖景,既是要改,那兒子必是要身先士卒,敢為人先。”
“如此也算是應了前人的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后院人口簡單,沒什么齟齬,自然家庭和睦,此齊家另解倒也很是有幾分道理,四爺和年甜恬笑著點了頭去,忙請了景顧勒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