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晚,有業內人士的捧場,滿座。
第二晚,上座率就只有百分之八十。
隨后是工作日,上座率維持在百分之五十左右,最慘的一天跌到了百分之三十。
第二個周末有所恢復,但也只有百分之七十。
第一個月過去,《花木蘭》就調整了演出場次,成為歌劇院的常規劇目,只在每周末演出兩晚。
這個結果,讓許多人都意興闌珊,只有許老這位堅強的老人家站出來說:“我們要發展歌劇事業,就知道是件長遠的事情。國內市場基礎薄弱,我們更要前行。”
然而,江燁卻知道,這件事對許老帶來的打擊。
不是劇不行。
《花木蘭》劇本精彩,唱段優美,既有鏗鏘赴死的熱血,又有花前月下的柔情。
不止于此,還結合了特有的民族樂器,堪稱藝術瑰寶。
在當年,有國外的藝術家特意奔赴首都前來觀看,并在業內發表評價盛贊。
但這一切,都沒有體現在票房上。
叫好不叫座,恐怕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說起來,原因也很簡單。
歌劇源于西方,近代才傳進國內。
就是首音的聲歌系,在許老的一手促成下,才成立三十余年。
至于觀眾基礎,就更薄弱了。
不是沒有愛好歌劇的觀眾,但談起歌劇還是《圖蘭朵》《浮士德》《蝴蝶夫人》等經典,更多的觀眾,甚至不知道國內有原創歌劇。
這樣一層層下來,真正能坐到劇院里欣賞歌劇的人,就極其有限了。
原因大家都知道,要解決卻很不容易。
娜娜提出的這個建議不錯,具有實施性,能解決部分問題,但也很有局限性。
江燁斟酌了一下言辭,道:“就我們學校來說,如果知道《花木蘭》歌劇公演,想來看的應該占大多數。”
這樣的藝術,是欣賞也是學習,幾百元的票價不能阻擋師生的熱情。
娜娜精神一震,“那就太好了!”
江燁卻問:“老師,你們有沒有想過在網絡上宣傳呢?”
這個問題回答的是熊飛:“我們有網站,會提前預熱,媒體會配合發新聞。”
首都歌劇院的網站做得很不錯,干凈漂亮。
發新聞的媒體,也是一等一的官媒。
但還是那個老問題,這些宣傳都很難出圈。
關注國內歌劇動向的人自然會知道,不關注的很難在浩如煙海的互聯網中發現這么一條新聞。
更何況,現在“千人千臉”的云計算技術,讓人們在網絡上接受到的資訊推送變得越來越狹窄。
互聯網發展得過于迅猛,幾乎是三個月一個大變化一天一個小變化,首都歌劇院原有的宣傳方式,跟不上這樣的節奏。
“老師,我有一個想法。”
并非是江燁頭腦發熱。
他想要幫助許老實現心愿,讓《花木蘭》叫好又叫座,就是第一個目標。
現在剛好有機會,雖然只是他到歌劇院的第一天,才剛剛取得正式的實習資格,但也顧不得這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