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有一個麥子的記者在報紙上發表了一篇文章。
文章的名字叫做:大山里的孩子。
文章里濃墨重彩的描述了一位叫小光的男孩。
小光是大山里孩子的代表性人物,那年小光六歲,在大河鎮中學小學上一年級,是一個身高只有98公分,體重差一點才15公斤的男孩。
小光的父母是地道的農民,小光還有一個三歲的弟弟和一個一歲多的妹妹。
父親鄧松明以前在外面打工,憑著年青壯實的身體在工地上搬磚,也掙了一些辛苦錢。
用這些辛苦錢討了隔壁村一個胖姑娘當了媳婦,婚后的生活雖然樸實,但也過得還算幸福,畢竟兩口子年青,生活還是有奔頭的。
不幸發生在一年前,鄧松明在工地上打工的時候不小心從腳手架上摔下來,雖然命保住了,但瘸了一條腿。
至此之后,重活累活也干不了。加上自己也沒有什么文化,打工掙錢這條路走不通了,只能回到家里靠著幾分薄田過日子。
胖媳婦被生活累成了瘦媳婦,眼見著生活無望,在一個漆黑的夜里,拋下年幼的三個孩子,如黃鶴一去不復返。
鄧松明去找過,但媳婦有意躲著他,如何找得著?
后來索性也放棄了,家里還有三個孩子需要照顧吶。
但一個大男人畢竟粗心,所以三個孩子的日子過得也是相當粗糙。
小光每天早上六點鐘就要起床,背著一個碩大的帆布包,帆布包里除了課本之外,還有兩個梆硬梆硬的饅頭,一個大的礦泉水瓶子從家里的水缸里裝滿了水。
大河中心小學沒有食堂。
這一瓶水,兩個饅頭,是小光的早餐和午餐。
記者麥子寫下這篇文章之前,在小光的家里借住了兩天,早上起來和小光一起去上學,晚上一起放學,算是體驗生活。
麥子拎了拎小光的書包,這個幾乎和小光的身高差不多的書包,沉重無比,小光背在背上從后面遠遠地看上去。
好像是一個移動的書包。
小光就是這樣背著這個差不多有20斤的書包,早上走兩個小時的山路去上學,晚上又走兩個小時的山路回家。
而支撐小光這一天的僅僅是兩個冷饅頭,和一瓶山泉水。
麥子在寶石村記錄小光生活點滴的時候,正是隆冬時節,每天看著小光身著單衣,腳穿著破洞的運動鞋,手上長著凍瘡走在山路上的情形,那簡直是心酸到了極點。
尤其是霜凍的早上,山路濕滑,一不小心,出溜一下滑出去好幾米遠。
但這孩子性格堅韌,摔倒之后又爬起來繼續朝前走。
記者麥子的文筆不錯,文章也確實感人,尤其是鄧小光這個孩子令無數城市里的人動容,他們甚至不敢相信如今這個時代,還有生活過得如此慘淡的人存在。
文章見報之后,來自四面八方的人捐款捐物。
但這些只能是解決一時的問題,卻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后來就有慈善機構做了一件大好事,捐錢在村口建了一棟兩層樓的學校,為村里的孩子們創造了福利,一出家門口就有學上,再也不用翻山越嶺早出晚歸受那份罪了。
鄧小光也再也不用每天那么早起床,走兩個多小時的山路去上學了。學校就在家門口,他可以多睡兩個多小時的覺。
學校建成一年之后,記者麥子再一次去寶石村里見到了鄧小光。
這小家伙,臉上紅潤了不少,個頭長高了不少。身上穿著一件某運動品牌的外套。
這件外套值老鼻子錢了,麥子以為小光老爹發大財了,一問才知道這件衣服是好心的城里人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