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闊的江面上,一條小船不緊不慢前行。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楊帆哥哥,這是什么呀?”船上,小妍把手伸進楊帆手里的小罐子,摸到里面一罐子的粉末狀東西。
“是魚飼料,你抓出來,撒下河去就對了。”楊帆笑道。
“好的。”抓出一把魚飼料,小妍空著的那只手穩穩扶住欄桿,將魚飼料撒向奔騰的河面。
陽光下,粉末像在閃光,紛紛揚揚灑落。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可惜小妍的眼睛還看不到東西,她還沒動手術,需要等醫院安排醫生和手術臺。
看到魚飼料落向水面,楊帆就像看到它落向了大海,臉上露出一絲欣慰和釋然。
只不過江上的風好像有點大,他眼睛被吹得有點紅。
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
雁過留聲,人過留名。
人生在世是為了名利,也是為了留下好名聲,讓人記得來過這個世界,流芳百世。
但默默無聞,至死一切皆空的人占絕大多數。
沒幾個人知道深海的孤獨,等楊帆整理完王申海的遺物,燒掉他留下的所有衣物后,他就跟沒來過這個世界一般。
大概除了他父母和楊帆,再無人記掛。
只有楊帆記得,他來到這個世界,對這個世界作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體現出了他的生命價值、社會價值。
小時候,楊帆看到村里人給過世的老人火化衣物,圍觀時有一種莫名的感覺,好像這是活人在給死人送別,但心里又覺得好像沒有這個必要,摸不著頭腦。
這種古老傳統的背后,究竟有什么樣的講究?
長大后,他明白了一些。
葬禮,是一門古老的學問,老祖宗們從石器時代就已經開始舉行了,之后演化數千年,不僅形成了一套嚴格的喪葬規矩,還有了屬于自己的喪葬信仰。
以土葬為例,老祖宗始終認為,人死后,靈魂有的會前往天堂,有的會前往地獄。
人的死亡,其實就是一個開始。
他們會站在另一個世界新的起跑線上。
在這樣的影響下,古人們開始注重土葬的陪葬物,從一開始的奴隸和活人,到后來的金銀珠寶。
金銀珠寶雖然能幫助死人贏在起跑線上,但日子長長久久,那些在地下生活的人也需要日常補給。
于是,后來又流行燒紙錢,燒東西給祖先。
在這樣的土葬傳統之下,若是想要表達對先祖的向往,給祖先焚燒一些東西是一般的流程。
這種傳統一直影響到現在,村里面有老人去世的時候,眾人會舉行一個很大的火葬儀式,將老人生前的衣物全部燒毀,將這些東西送給老人在下面生活。
過去王侯將相們注重死后的陪葬物,更多的平民百姓注重葬禮,不過他們沒有王侯將相那么富裕,于是眾人就廢除了厚葬制度,開始強調薄葬制度,以及對先人的緬懷。
這種緬懷的方式有所謂的服孝三年,也有所謂的奔喪棄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