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狄青為例,在他的仕宦生涯中,與文臣的矛盾有。但如果說因為他是武將出身,就被文臣所輕視,所壓制,是不符合事實的。最后他被攻擊去職,也沒有什么好說的。四年樞密使,時間足夠長了。任職時間比狄青更久的,不管是文臣還是武將,都很少見。最后被攻擊,主要的原因是仁宗病重,狄青戀位不去。這個時候為了政局穩定,大臣必然逼走狄青。
宋朝是不是重文輕武是的,幾任皇帝對此都有明確的態度。宋朝的軍隊不能打仗,是不是因為朝廷重文輕武不是。武將當不了宰相就寒心了現代社會,正常的國家,有幾個會讓將軍做國家無首
宋朝的軍隊不能打仗,根本上說,是從晚唐五代開始朝廷對軍隊的態度有了變化。由此而帶來的組織、制度、訓練等等,導致了軍隊的戰斗力下降。為什么晚唐五代某些藩鎮的軍隊很有戰斗力甚至遠強于宋軍的戰斗力只能說,時間短,一時的戰斗力很難保持。如歷史上不足十萬女真人軍隊,擊敗了李自成,橫掃了整個中國,戰斗力何其強大。幾十年后,戰斗力就大幅下降。到了晚清,面對列強,更加是不堪一擊。如日本,二戰開始的時候,迅速橫掃東南亞。僅僅幾年之后,就不值一提。
從宋朝之后,中原王朝對軍隊的定位出現了問題,軍事制度沒有適應社會發展,跟崇文抑武或者重文輕武可能有一點關系,但絕不是重要的原因。
每到國家危難的時候,總有一些文人,以拯救國家、拯救民族為己任,站出來大聲疾呼。他們的精神是偉大的,對國家和民族的作用也是巨大的,這不能否認。在條件有限的時候,他們盡自己的所能分析國家和民族失敗的原因,提出改革的意見。這種想法當然是好的,精神是值得鼓勵的,后人應該給予他們尊重。但是,他們得出的結論,大部分時候是不正確的。他們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這些不正確,留待后人仔細研究,進行改正。因為在他們做這些工作的時候,確實沒有時間和條件去做這些工作。
說宋朝、明朝滅亡是因為崇文抑武,是因為對武將不尊重,而對于軍隊本身的問題沒有認識,與提出的人的身份是相符的。這沒有什么。更不要說在提出這種說法的時候,這也有現實意義。但對于后人來說,歷史不能這樣糊涂下去。
對于歷史問題,這樣稀里糊涂的事情有很多。
清朝統治中國近三百年的時間,對漢族的壓制是實實在在的。在清朝,民族壓迫,與常說的封建壓迫一樣,對于人民來說是實實在在的。這種壓迫,足夠改變一個民族的外在面貌。民國幾十年,新中國幾十年,還不足以消除影響。
人們常說,少數民族都能歌善舞,就漢族人什么都不行。實際上當人們審視中國歷史,重新挖掘漢族的傳統,突然發現,漢族才是真正能歌善舞的。因為只有漢族,從兩三千年前起,就把歌舞從聚眾而歌、聚眾而舞的單純抒發感情升華,從理論到實踐,成為祭祀、朝廷儀會的內容。
人們還說,這個民族能征善戰,那個民族能征善戰,漢族人膽小、怯懦。真正審視歷史,會發現那些所謂能征善戰的民族都被漢族人打敗了。一些人這些話說順嘴了,以為什么都可以胡說八道。出來個美女,竟然敢說,上帝撒顏的時候只有漢族人撐起了傘。腦子壞掉了。
從列強打破國門,許多仁人志士分析中國落后的原因。從文化到傳統,從政治到經濟,幾乎無所不包。中國的每樣東西都是錯的,什么都是需要改的。怎么改呢你看這個國家這樣,那個國家那樣,最好改成他們的樣子。甚至有些人走火入魔,認為連人種最好也改掉。
影響最深遠的,是軍隊不行因為重文輕武,文化不行因為儒家。有什么鬼關系說理由,能一二三四五說出一堆。但這些理由,真是中國落后的原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