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是說奇跡總是會分兩步發生,一是要冷靜下來,承認處于死地,做最壞的打算——一百來斤今天就交代在這兒了,哥,認命了。
然后才可能有第二步,才可能有契機和方法劫后余生,這步暫且放一放。
好吧,先承認和接受必死的結局。
死有重于泰山和輕于鴻毛之分,這種分法和現在的自己無關,不去想它。
死還有哪些不同?從容赴死,還是肉身沒死前心神就被死亡的念頭嚇死了。
這個可以嘗試控制下。
怎么控制?有什么先賢大德的語錄和做法可以參考借鑒?從而能夠死得好看些好受些體面些?
搜腸刮肚,還真讓華瀾庭想到一個案例。
莊子先生講過一個孔子先生的故事:
孔子游于匡,宋人圍之數匝,而弦歌不惙。子路入見,曰:“何夫子之娛也?”
孔子曰:“來,吾語女!我諱窮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時也。當堯、舜而天下無窮人,非知得也;當桀、紂而天下無通人,非知失也。時勢適然。
夫水行不避蛟龍者,漁人之勇也。陸行不避兕虎者,獵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視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
知窮之有命,知通之有時,臨大難而不懼者,圣人之勇也。
由,處矣!吾命有所制矣!”
莊子是道家大能,號南華真人。但有趣的是,有人認為他是道家學派里的儒家,是儒家學說里的道家。
因為,莊子做到了很多孔子后來想明白的事情,而孔子做了非常多的莊子在心里想做但又沒辦法去做的事情。
于是,莊子的著作里常常會提到孔老夫子,內容真真假假,其實都是在闡述他自己的觀點。
上文節選并翻譯過來大概其的意思是:
孔老又一次帶著一幫弟子們車馬勞頓走到衛國一個叫匡的地方遇到了困難,當地人把他們里三層外三層包圍起來,聲稱要打洗他們。這時不可謂不危急,然而孔老夫子毫不慌張,自顧自取出隨身攜帶的古琴彈了起來。
弟子子路于是問道:“老師,您怎么就能這么淡定開心呢?您不害怕嗎?”
孔子回答:“子路小哥兒,我來告訴你哈。老師我這一輩子都在很努力地做事,卻并沒有發達,這不是我的本事不夠啊,而是時代、社會和環境不合適。對此,我已經坦然接受了命運的安排。
老孔的潛臺詞是:既然已經全然接受了命運的安排,那死就死吧,如果能不死,自然就不會死,與其害怕,還不如抓緊時間來彈奏一曲笑傲江湖,這該是何其瀟灑的一件事啊。
結果呢,當地人其實是認錯人了,等孔子優哉游哉地彈了一會兒古琴后,雙方就冰釋誤會,握手言歡了。
通常認為,儒家的人都是時刻繃緊、板著臉大義凜然地做人行事的,其實孔夫子是一個非常可愛的老頭,終其一生都在追求一種更為高級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