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沒有拿起來過,又怎么能放得下呢?拿起過很多,又放下過很多的人,知道其中的難易和要點,方可把事情講清楚說明白。”
“《中庸》一書里有講到:天命謂之性,率性謂之道,修道謂之教。”
“用自己親身的經歷和經驗去覆蓋學生的過程,就叫做修道謂之教。”
大家聽了后若有所思。
華瀾庭又問道:“尋真師兄,您體會了那么多的角色,嗯,聽說有大奸大惡的,有大慈大悲的,也有平凡渺小的普通人,就是為了了解人生百態、世間真相,從而獲得更高的智慧,率性修道嗎?”
尋真的臉上,流露出和年輕的面容不相符的復雜:“這怎么說呢。年輕時氣盛,認為只有通過豐富人生的經歷,才不枉在這世間走上一遭。現在回想,自己是幸運的很,不然早就不知死過多少回了。這樣做的危險和代價很大,不是隨便誰都能熬過來的。”
“但是話說回來,確實也是人生寶貴的財富。”
“人的一生,只有你自己是你這一場人生大戲的主演,同時也是這出戲的編著者和編排者,同時你還是最重要的觀看者。你可以為之鼓掌,也可以為之落淚。這,都是你自己的選擇。”
”有一點你說的是對的。智慧,就是看清事物真相的能力。
“太多事物的真相,是非常復雜的,并且是非常精細的,有時甚至是難以描述的,而生活,或者說命運,是不會把真相一一詳細羅列出來給你看的,人必須擁有查明真相的本事。”
“你知道事物的真相了,就會擁有更為平和的心態,概因你既然知道真相了,那你和真相較個什么勁呢?”
“你知道事物的真相了,平和了,明白了,也就踏實了,然后自然會有一股踏踏實實的浩然正氣,有一種明明明白的通透智慧。”
“有了智慧,則有慈悲心。”
“什么是慈悲心?”易流年問。
“在我看來,手心手背都是肉,一視同仁就是慈。”
“那為什么會有悲呢?一定的,因為有了慈,就會有希望,問題是雖然有希望,但具體到某件事上,你救得了自己,你幫得了別人一時,未必一定能拉得起別人一世,于是就有了悲。”
“中央厚土大陸上曾經很包容,后來變了味,有了分別心和歧視心,沒有了慈,主動挑起了和仙洲的戰事。但是不論東方還是中央,最終死傷的都是人,都是修士,你的慈改變不了犧牲的悲。”
學佛的諸葛昀問:“要怎么培養慈悲心?”
“我的答案是找相同,找到了相同,就有了平等心。有了平等心,意味著慈悲心的升起。“
華瀾庭道:“找相同?那不是易學的精髓嗎?”
“沒錯。易學是研究八卦的,卦是什么呢?”
“從天地萬物的差異性中發現相同之處,一開始粗略分了八個大類,就叫八卦。
“我來問你們,儒家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前面還有一句,那句更重要,知道是什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