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誠心、正意。”易流年答道。
“對頭。從不同的事物之間尋找相同的東西,這有助于打開更加宏大的視角,看清似乎錯綜無章事物之間的本質規律。”
“這門技術,在《大學》里,被記載為——格物致知。”
“于不同處發現相同,把復雜的東西歸于簡單,把模糊的東西確定下來,把不清不楚、霧里看花的事情變得簡單明白,這就是易的視角,是傳統文化的精髓。易,就是簡單、簡易。”
“剛才說了,智慧就是看出事物真相的本領,而格物致知,就是找到真相的方法。”
易流年繼續追問道:“您剛才也說了,您的經歷未必所有人都能學著去做,因為很多是非常極端的做法和體驗。易學與儒學不是倡導中庸之道嗎?不主張極端的。”
尋真解釋道:“當我們越來越能以中性的視角去看待事情和問題時,通常可以比較更容易接近事物的本真原貌。”
“中庸嘛,不要試圖用一個點或者一條線去理解一個立體的東西,不執著于點與線,從而能保持平和、理智的心態,此為中庸。”
“還可以理解為,不及不過。”
“以俗世界中傳統的中醫為例。中醫二字,不是中國的醫學,而是指合乎中道的醫學。”
“醫道都提倡提高人體的抵抗力,這只對了一半。”
“提高抵抗力,提高兩個字暗含的意思是抵抗力要越強越好。其實不然,很多時候,當人們患病的的時候,恰恰是人體的抵抗力對外界侵入的反應過度所造成的。”
“中醫之所以系統,之所以神奇,之所以合乎中道,原因在于中醫不僅僅會提高你的抵抗力,還能在你的身體發生過度抵抗的時候,使其不會過度表達而致病。”
“抵抗力不足的時候,就去提高它;抵抗力過強的時候,就要抑制它。”
“這才是中醫,才是大智慧。”
“我的經歷,你盡可以說它極端,但也是從不同的點、線、面,去切分和感受立體的人生。”
“我的經歷,你可以說它是不及的反面,是太過了,是過猶不及。”
“但是,如果我能從中汲取經驗教訓,以更加有效和有意思的方式,轉化為我后半生,以及轉化你們這些后輩的生命營養,不也是非常值得嗎?”
“再者說了,經過這樣的轉換和重復利用,所謂極端產生了比耗費更大的價值,我倒是覺得是很高效能的做法呢。”
尋真和華瀾庭四人一路說著,一路跟著商家車隊就臨近了東海之濱。
他們的落腳之地,是濱海之城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