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履安這時說道:“不錯,這是我從招搖峰借來的靈蟬,善發音殺之術,可破體入魂,擾人清修更是不在話下,以此磨礪你們的心性。”
“你們三人一壁行功入定,再豎起一只耳朵聽老夫講禪,同時聆聽蟬聲。如果最后能成功,今天就算圓滿了。”
“有前輩高人耿林莽等幾位居士曾寫過與蟬和禪相關的文章,我和你們講一講大意。”
蟬,是最能代表夏天的昆蟲。
甲骨卜辭上的“夏”字就是一只蟬的樣子,而這個“夏”,是東方古老文明的發端。
很難說夏天是從何時開始潛入生活的。當烈日高照,第一聲蟬鳴響徹大地的時候,誰都可以確定地說:夏天,是真的來了。
夏日開始盛大,始于一聲蟬鳴。
總有一只蟬先聲奪人地領唱,引來萬句相和,一句三疊,高低分明,若金聲玉振,不絕于耳。
這樣的夏天,像一首絕句,蟬聲陣陣,平平仄仄平平仄。
蟬與禪,這兩個字形近,音似,意同。
蟬與禪,都有一個“單”字,而蟬的古體“蟬”上面的兩個小口活像兩只眼睛,再披上絲綢似的輕薄之翼,儼然就有形只影單孤獨的禪修者身披袈裟之風了。
蟬,是一種昆蟲。
禪,是一種修心的方法。
蟬不叫的時候,在那里靜止不動。
禪,就像蟬不叫的時候一樣,靜。由外而內,從身體上的靜到心靈上的靜。最后就算身體動,心亦靜。
蟬是禪者,蟬聲即梵音。
蟬“垂緌飲清露”。荀子也曾說:“飲而不食者蟬也。”
蟬的飲食習慣的確與眾不同。一說它飲的是葉上清露,一說它飲的是樹之汁液,反正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主兒,這便有點修禪者高風亮節的意味了。
盛夏聽蟬,聲聲蟬鳴就是無字禪意。
古人認為蟬性高潔,“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隱身止語,出世發聲,恰如君子,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民間則喜歡將蟬稱作“知了”。
這個名字更有意思:知是大智慧,是看清世間萬象的通透;了是大超脫,是無欲無求無我的徹悟。
修禪者主張以大智慧參透人生,以大超脫回歸本真,才能證大自在成就,獲得真正的快樂。
小小知了,未必想過這些玄妙之事,它只是秉著本心而活,不貪婪,不苛求。
三千林木,有一枝棲身;漫漫紅塵,有清風流響,已經足夠。
蟬亦是禪,一個是自然的聲音,一個是內心的修行。
一聲蟬,也是一生禪。
蟬的一生可謂多劫。
蟬卵產在樹枝孔眼上,要躲過蚋的偷食才有機會孵化,若蟲剛剛見光,又要趕在降溫之前鉆入地穴,進行新的“修行”。
這是一段黑暗而漫長的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