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舟拍了拍溫旭偉的肩膀,“現在夢谷云的階段還很低級,接下來夢谷云的擔子很重,不要手軟。人只管吩咐下去招收,只要合適就弄進來培養。”
溫旭偉此前也是接了路舟后續跟進的階段計劃,自然明白路舟所言不虛。
“明白。D+只是一個試驗性云服務,目前正在研究的虛擬化和docker,在你的計劃中也只是邁出去的第一步。
按照你規劃的說法,我算是明白你把PC系統和云計算系統做比較的原因了。PC機器最底層是硬件,再由操作系統進行資源、賬號和權限管理,通過系統調用指令,獲取輸入執行輸出,而用戶可以通過自定義來安裝應用。
那云計算系統也就必然要做。底層由單一硬件變成了海量機器的數據中心,由云計算系統調度,執行賬號認證授權和支付等元服務,開放API給用戶調用,構造接入層供用戶輸入輸出。
難以想象,它的模型幾乎是一致的!”
溫旭偉一邊回答,又一邊喜不自勝,路舟給他的驚喜太大了。云計算最核心的地方在哪里?對,就是系統。
路舟聽了后,從紙上圈出了剛剛聊到的話題,“只是一個類比而已。與其說云計算系統,和PC的操作系統還是有很大區別,更像一個雜糅了大量功能的管理平臺。
因為做云計算和做業務,有著很大的區別。做業務的情況下,機器間的管理通信更多是由業務決定。
而云計算則是由用戶自定義區完成,所以如何管理這些海量機器,單純靠人肉運維是行不通的。”
“不過,確定不用一些開源項目?比如OpenStack?”溫旭偉說道。
路舟搖了搖頭,當真是難以抉擇啊。
OpenStack這個云計算管理的開源項目,路舟自然是知道的。這是由米國NASA發起同廠商RackSpace合作開發的云計算管理平臺解決方案。
可以說,自去年消息一經放出,就引發了大量云計算企業的關注。國內數得上號的幾家公司都是在后續參與到這個項目當中,成為開源聯盟的成員。
諸如華為、中興、移動、聯通、企鵝、千度、阿里等等都在其中,盡皆稍一抖腿,華夏三抖的角色。它們或是選擇將之作為企業私有云的解決方案,或是將之再度開發做公有云。
就路舟所知的云廠商,阿里云開始得最早直接自主研發了平臺,而后來的諸多跟進的后來者就多是采用了OpenStack,這其中就包括企鵝云和華為云等。
這幾家廠商如此做法的原因也很簡單,選擇基于OpenStack開發,可以縮短了先行者阿里云間的差距。以企鵝為例,它便是自行研發了TStack來管理企鵝云中的大量物理機。
自研和OpenStack,是令人矛盾的站隊。它們中,一個封閉,一個開放。如同Pdow和linux,手機中的蘋果和安卓。
夢谷云如果選擇自研,無疑就走上了一條困難的道路。但是路舟所能見到的未來,全球云計算近80%的市場都是由自研的廠商所占據,這幾家便是谷哥、AWS、微軟和阿里云。
因為云計算往往是B端需求,講究穩定性,而在當前的條件下,有能力自研出更強大的云計算平臺,就意味著更穩定的性能。
如果選擇OpenStack,初期是要容易一些。但是一旦規模擴大化,就需要進行針對化定制。要知道,曾經發起這個項目的NASA都已經“棄暗投明”,選擇采用AWS作為他們的計算平臺。
但即便如此,路舟也無法絕對地做出判斷,這就說OpenStack未來一定會失敗。畢竟,開源的魅力在于它那由自由組織和個人共同協調創造,它有著讓人難以想象的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