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青最后并沒有回應道歉這件事情,而是由團隊官方賬號代勞。
因為各種發來消息的人太多了。
就比如那條官宣微博下,不再是粉絲團建,而是大有何老師每年生日時候的架勢——只是何老師是誰都認識,葉青則是認識的有限。
算不上一回事。
所以葉青如果都回,顯得有點太配不上他的咖位;如果選擇性回,則會有踩高捧低的風險;索性都不回復,葉青自己在評論里單獨回一個:
“謝謝大家的祝福,我都看見了。”
然后他看著大大小小的明星在他下面的祝福,真心也好,客氣也罷,都權當好意心領了。
后面他們直奔公司先去處理了回國必要的若干事宜,還開了個小會,只是期間花姐和助理們的手機就沒停下來過。
她們接下來還會有很多事情要處理。
葉青也是。
他的手機也是三不五時來電話來短信,好在相比起團隊其他人,他始終是比較清閑的那個。
所以和以前一樣:
他處理完事情之后,就先回去休息了。
此后的日子里,葉青也暫時忽略了一堆陌生人的社交申請:當他還是新人的時候,花姐帶著他游走于各大飯局之間。
對著那些主流圈子的導演,制片,還有投資方介紹葉青,雙方晃動著酒杯,然后抬手抿一口酒,這套客氣的交際就算完畢。
之后也可能沒啥后續。
那時候社交對于他來說,是需要且必要的。
但現在這個時候肯定不同了。
葉青暫時不需要去做這些社交方面的事情,也沒心思做這些事。因為在他回國之前,早就想著專輯的事情了。
...
下午5點,王凱興工作室。
做《1991》的時候,葉青還基本上只是和王凱興合作一首歌曲。
這首歌叫《園游會》,而且還不是《七里香》那么火,所以不是圈子內的人士都不知道這事,倒是田元的身份在外界看來水漲船高:
出來就能說,他是《七里香》《晴天》《花海》的制作人...
但是業內這次知道葉青專輯合作王凱興,做主打,還是很期待的。葉青自己也期待,所以他來這邊工作室來的挺勤的。
慢慢的,雙方也就熟悉起來。
同為制作人,王凱興和田元做歌的時候就不一樣了。
田元是學院派,喜歡一板一眼地根據可能的情況,一首首做出一些比較常規但也穩妥的編曲;而王凱興喜歡根據葉青的要求制作后整體構思,然后穿插著制作:所以他一會做《龍卷風》一會做《雙節棍》,進度幾乎是齊頭并進。
這樣是省時間,但是很費精力。
加上編曲靈感不是那么容易來的。
王凱興有的時候就在錄音棚里大叫,然后在外面的走廊跑圈:反正葉青才在屋子里錄完了《龍卷風》,休息了一會,就發現王凱興在外面跑圈。
是啊,《龍卷風》這些編曲比較簡單的,已經在他出國的這段時間做完了。但最難的《愛在西元前》真的不好編曲,很是吃力。
所以...
需要跑圈找靈感。
“王老師,咱們不是晚上約了吃飯么...”
葉青看著這位穿著汗衫的大叔,有些黑線。心里想著:當初可是好不容易聯系上了,很不好接近,結果現在?
一點高人形象都沒有了,除了在棚內。
“馬上就好!”
王凱興跑的氣喘吁吁,看起來這次尋找靈感的過程有點長。不過很快他也收拾收拾,沖了一下,到門口,出發去王凱興家。
...
“土豆別切得這么厚,不然炒不動。”
“誒,小心刀!”
“好像還是有點不對啊,為啥我切個土豆...啊,我放棄了,葉青還是你來吧。”
客廳內燈光明亮,布置溫馨。
架子上不久前剛買的綠蘿經過這些日子的生長,都已經垂下些葉子,顯得生機盎然,安靜美好——與之相對應的是廚房里面各種吵吵嚷嚷,會的不會的都要來摻把手。
嗯,會的是葉青,不會的是王凱興。
但我們的王制作人可能是今天來了興致,非要親自給葉青做菜...
額,他不會。
但做菜不會,切菜,備菜總能來一手吧?
只是熟能生巧這個詞是很有道理的,不熟確實挺難做好的,如同桌上的土豆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