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好努力吧,如果可以的話,質量不錯可以幫你送去試著拿個獎啥的。”
葉青其實早上已經討論過這件事情了,只是要壓一壓,所以繼續道:“哦對了,到時候王凡會負責你們這個事情,一會出去工位上找他。”
“謝謝師哥,那我就先不打擾了?”
“行,你先去找王凡吧。”
葉青點頭,青葉文化之后要做的肯定不單單是投資這一塊,內容創作和渠道發行兩手抓,但主要還是在電影這一塊。
所以很多東西,一開始就要籌備著。
不能到時候現做。
比如這次就是向毛一航拋出了橄欖枝,培養一下子——畢竟國內現在的新人導演,只要有個作品了,其實都還能混一混的;而沒有作品之前,還挺悲催的。
哪怕導演之前也是有過一些資歷,或者已經出名了有人脈,但跨界可不是好當的。
很多人看見好多跨界成功的。
比如趙微,但人家也是念了北電的導演系碩士,才去拍的。
而且這個事情有個幸存者偏差:只有成功了的人,才容易被看到。失敗的呢?
比如唱《桃花朵朵開》,還寫了《對面的女孩看過來》的阿牛,這位當時也算還尚有些名氣和資歷的的歌手,看著事業下滑,試圖轉型然后放手一搏:
投資800萬在10年拍了一部豆瓣7.6的電影《初戀紅豆冰》,最后國內似乎是一百來萬,馬來西亞350萬。
所以一般情況下,這種跨界新導演的作品...
肯定是會被投資方謹慎考慮的。
再加上這年頭又不是10年了,電影投資動輒數千萬甚至破億,都很少有一個公司一投投一大半,都是要很多家合作一起分擔風險,上映的時候也可以一起努力發行。
這個時候,新人導演就更苦逼了:
一般情況下,還得起碼拉上好幾家的投資,自己也要出占比不少的錢,大家才肯跟進。
要是這個新人導演再有更多要求呢?
比如說,不能把重要角色塞演員進來;不能干涉劇本創作;不能干啥干啥的...
那就更更更難了。
巧了,今天這個新人導演吧,就差不多是這個意思。
下午一點,對方帶著資料和相關人員也親自上門了,而毛一航就目瞪口呆地看著這一位:不是,她,也是來搞電影的嘛?
開門,對方笑了:
“哎呀,今天是不是改叫葉老板啦?”
葉青也笑:“都可以,玲姐你隨意啊,來來來,大家都先進來坐吧。”
...
賈玲最近很忙,除了忙著錄綜藝,跑節目,還要忙著給她的一部戲拉投資。
這部戲改自她16年的一部小品《你好,李煥英》,當時是關于她的媽媽的一個作品,然后演完賈玲百感交集,覺得想把這個故事拍成電影來紀念母親。
這個想法于是一直持續了兩年多,籌備也是,只可惜很難搞啊。
賈玲想要的投資并不少。
誒,有人會說,她自己不是有公司么?
公司起頭,后續跟上也行啊,那《夏洛特煩惱》不也是搞出來了么。
其實她的公司大碗娛樂,比不上開心麻花——她們公司目前就她一個人比較出名,而且是演小品,這些年來也就勉強培養出來個張小斐和許君聰(就是演法師那個);
但開心麻花是話劇,本身改編就有優勢了,還有要的投資也和現在不是一個級別的。
所以轉來轉去,不是沒人有意向,畢竟本子和賈玲本人都有些名氣。
但看見投資啊,就是望而生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