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近封麥的時候,又一次因為一首新歌熱度起來,其實對于費玉青來說是有點糾結的體驗:本來已經打算推出樂壇,結果《千里之外》之后,接踵而至的就是各種新邀約。
他以前的歌曲,也再次被翻出來:
包括之前已經火過好幾次的《一剪梅》。
這事要放在別的歌手身上直接樂開花,然后借機再度翻紅一波。
但對于費玉青來說...
他已經紅過好幾波了,圈子里沉浮多年,不說司空見慣,起碼不會就因此改變自己的決定。
只是費玉青自己也有點感慨,不是說別的,是這個時機真的漫奇妙的。在臨近封麥之前,能給大家留下這次挺不錯的合作,也是好事一件。
“這次合作告訴我們,音樂真的可以跨時代的。”
當晚某乎上的評論,把這首歌抬得很高:“兩個人的跨時代組合,不僅跨越了兩人自身的年齡差,更是帶我們跨回了更早的上海。”
“所以本身聽到葉青的演繹,覺得這次的中國風也很有味道,而小哥的加入,讓人感覺如清風拂面,著實驚喜。”
這樣的風格,就已經超越了普通合作的:
1+1=2。
事實上,很多人合作能達到一加一等于二就已經很了不氣了,往往是合作起來,唱腔、理解、情緒什么的會出現多多少少的碰撞,這些碰撞不一定都是好的...
更多的時候,兩個音樂人是有不同的理解。
強行合作,會碰出裂痕。
所以兩人得不多不少,才能擦肩而過,火花四濺,然后成品能達到1.5以上就不錯了:這就是正常范圍內的合作,兩個歌手強強聯合,制造出超躍他們各自作品質量的歌曲。
但要1+1>2呢?
那就是除了讓兩人各自都得以完美發揮之外,各種事情都把握剛好,才能大放異彩。
“所以《千里之外》可以說是現在少之又少,處理得恰到好處的一首歌。無論是兩人各自對歌曲的理解掌控,還是情緒上的起承轉合,亦或是曲風上的配合,都恰到好處,完全是為兩人度身定做的。”
末了,這位認證是相關從業者的答者還感慨一句:“幸好是在小哥封麥前帶來了這首歌,不然的話,實在是想不出誰更合適。”
對此,眾人紛紛點贊支持。
然后評論里就有人回:“當然了,你看這個歌詞,其實就是給小哥量身定做...”
于是嘰里呱啦,又是一陣分析。
熱度很高。
因為這首歌播出的第二天,還是假期,所以網上流行起來的速度很快——結果,第二天,就又有好幾位年輕歌手,在這時候宣布將和一些音樂界的前輩來合作懷舊歌曲。
沒錯,這次又有人跟在后面了。
但對于那種一周不到,就跟著這陣風發歌的...
就純屬跟風蹭熱度了。
...
9月15日,魔都。
馬函琢磨著手里的歌,整個人陷入了沉思。
自從今年年初的時候他決定也按照葉青公布的信息,開始做中國風。憑借自身積累,加上一些思考,他學著有模有樣地修改,竟然短時間內也出了一首還蠻有熱度的歌曲。
這年頭,新人歌手能有一首歌紅?
一堆公司撲上來。
所以他選了個合適的,然后這人混久了,很會來事的:“其實我最喜歡的歌手就是葉青了,我一直以他為榜樣,這次也是對這樣的音樂感興趣,所以才做的,畢竟我是他的超級粉絲嘛!”
好吧,這事不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