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棺內側的小篆字體行如蝌蚪,密密麻麻,但是行家一眼就能看出,字跡非常工整,雕刻的如行云流水般流暢,簡直就是書法級別的。
毫不夸張的說,即便是拿紙把上面的墓志拓印出來,都具有著一定的文物價值。
考古價值,那自然就不用多說了。
至于墓志的內容,雖然有些難懂,但是許天川憑借著《天鑒秘術》的知識,還是能將其全部通順的理解出來,只不過就是需要多用點時間而已。
大概半個小時后,許天川才將墓志上面的內容全部看懂、吃透,臉上的表情也跟著逐漸凝肅,挑起的眉頭帶著幾分驚異和疑惑。
墓志記載的也確實是秦桓王的生平事跡,贊揚秦桓王人善心慈,好善樂施,體恤百姓,被封為秦桓王后賜封地為洛陽,在洛陽做了很多利國利民的好事,比如廢除奴隸制度,修改律例,開糧倉賑災等等等等,深受百姓愛戴,夸張到被百姓奉為‘圣人’。
這些都跟史書上記載的吻合度極高,說明秦桓王是個妥妥的‘明主’。
但還有一點是史書上沒有記載的。
墓志上撰寫著,秦桓王其實還有一個鮮有人知的身份,那就是儒教弟子,推崇的是儒學思想。
儒教!三大宗教之一,也是從諸子百家中的‘儒家’發展而成的一個信仰宗教,信仰的是儒家思想。
這一點就讓許天川感到很詫異,很多人都知道,秦始皇完成統一大業,所推崇的是法家思想,法家思想的理念是‘以法為教,以吏為師’,也就是嚴刑峻法,以強硬的手段充分調動秦兵壯丁的積極性,更容易讓秦國迅速壯大,當然了,這也是為什么秦始皇被后人稱為‘暴君’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仁’,這也是為什么秦桓王體恤愛民,人善心慈了。
史書上之所以沒有記載,那是因為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秦始皇向全國推崇的是‘以法為教’的法學思想,說白點這就是等同于很秦始皇對著干,那肯定不能說出去了,更不能向外推崇自己的儒學思想,只能自己偷偷的實行,做到仁政愛民。
有一說一,就單憑這一點,許天川對于這個秦桓王還是挺佩服的。
墓志不可能隨意胡亂杜撰。
古人講究言簡意賅,以上的這些肯定不足以在墓志上撰寫近萬字,后面還有秦桓王生平的其他事跡和死因。
雖然確實寫了很多,但基本上都是三五七八個字帶過,唯有一件生平事跡卻占據了整片墓志的一大半內容,這件事情同樣也是秦桓王的死因,也讓許天川臉上凝重的表情難以平復。
這件生平事跡的大概意思就是:“秦桓王以仁義治理洛陽,深受百姓愛戴,子民的勞動積極性很強,大力發展農業和商業,日漸富庶,但是在秦桓王治理洛陽的第十五年秋季,發生了一場地震,不過地震的等級并不是很高,造成的傷亡損失對洛陽城也沒有太嚴重的影響,甚至城墻都沒有裂,民房也沒有坍塌,但是后來有人發現,十幾公里外的龍門山脈卻因為這場地震出現了很多裂縫和深谷。
因為這場地震對洛陽城的百姓并沒有造成太大的實質性影響,也并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
倒是信奉儒教的秦桓王卻覺察到了這場地震可能會給洛陽城帶來不祥之兆!
這并不僅僅是秦桓王的預感,更不是什么第六感,而是秦桓王通過儒術推算出來的!
但這個‘儒術’并非是君主駕馭群臣的權術之法,而是以《易經》為基礎,蘊含八卦玄說的一種術法,通曉天文與地理,占卜極兇與禍福,也屬于儒教中的‘理論派’。
果不其然,秦桓王算的非常準確,當年秋季發生地震后數月,冬季來臨,天降寒霜,暴雪而至,從龍門山脈吹來的暴風夾著雪花不止,猶如一場滅世天災,暴風中裹著的雪花異常寒冷,可頃刻間將人活活凍死,渾身僵硬,凍傷的體膚為暗紫色,寒不可擋,僅一夜之間洛陽城百姓死亡過萬,民眾恐慌,以為是惹怒了龍門山脈的雪神!
說到這,許天川感覺這就真的太有意思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