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富貴首先發言申明了幾點,闡明大明在南亞問題上的立場。
第一:大明對于印度不感興趣,無意與德奧友邦爭奪印度之利益。
第二:印度只是一個英國人生造出來的地理概念,并非一個統一的政治實體。
第三:丹巴山谷-達旺一線、達拉克地區,自古以來就是藏民傳統生活區域,是大明烏斯藏都指揮使司的轄地,與印度問題無關。
第四:緬甸、不丹、郭爾喀、錫金、緬甸、僧伽羅(斯里蘭卡),歷史上一直是中華朝貢國,被英國人所侵占。
第五:阿薩姆邦等七姐妹邦,是1826年英國人通過《楊達波條約》從緬甸竊取,并劃入所謂“印度總督”管轄的。但緬甸為大明之藩屬,無獨立外交之權力。故此法案是無效且非法的。
第五:無論是烏斯藏故地,還是大明的朝貢國,又或者大明朝貢國因不平等條約失去的土地,大明都有義務,有能力,有責任,去解救那里的人民。
朱富貴說完,威廉和阿卜杜勒趴在地圖上,一個地區一個地區進行比對總算搞懂了這些天書一般的地理名詞。
說實話,印度對于他們來說,和爪哇也沒有多大區別。
不過印度每年給大英帝國創造的巨大財富,是令人眼紅的。
所以在朱富貴畫出大餅之后,兩國才會積極響應。
無論從事實出發,還是從實力出發,大明劃出的大明核心地區都是合情合理的。
緬甸也好,喜馬拉雅山南麓小邦也好,達拉克也好,在德奧兩國看來,都是一些邊角料。
面積是不小,全部加起來足足有100萬平方公里,17個T。
占到如今英國印度總督府管轄面積的1/5,但人口只占不到1/70。
英國人修建的鐵路、投資的各種礦場,更是幾乎沒有,基礎設施為0。
所以,大明既然要這些地方,那真是再好不過了。
這就是心態不同了。
德國心里想的是如英國一樣去印度吸血,屠龍勇士從一開始的目標就是成為巨龍。
奧斯曼想的與德國人差不多,只不過作為哈里發,阿卜杜勒也想著將南亞遜尼派教民置入麾下,以便從東西兩面徹底剿滅波斯的什葉派大本營。
在傳統的哈里發神權國的體系中,其實也是分三六九等的。
阿拉伯人是核心的貴族,突厥語系民族和波斯語系的都是馬仔和奴隸,南亞教民就是奴隸中的奴隸。
這也是為什么奧斯曼突厥,至少自稱是突厥,的蘇丹自封哈里發,始終得不到廣泛認同的原因。
他連阿拉伯人都不是,更別說買買提血統了。
但不管怎么說,對于奴役鄙視鏈最下層的南亞人這一點上面,奧斯曼人與阿拉伯狗大戶們的心態是一樣的。
所以,無論德意志還是奧斯曼,都從心底沒有把南亞的三哥們當做自己人,而是當做奴隸。
他們自然更喜歡占據人口稠密,且有英國人打好基礎的印度河平原與恒河平原了。
朱富貴當然也不會把阿三當做自己人,他又不是大緊哥,對于印度有什么奇怪的好感。
不過,基于中華文明的傳統,朱富貴是真心實意打算將自己圈下來的地方經營好,變成自己的一部分的。
中華文明圈,哪怕是開化較晚,最為拉垮的滿清,在處理國土國民問題上都要比西方人負責人得多。
至少天災**,滿清政府還是要救災的。
能力如何不去說,態度還是有的,杏貞都比維多利亞老娘們靠譜一萬倍。
朱富貴的想法就更是如此了。
即為王土,便不可將之作為茅廁豬圈,是要負責,要把那里建設好,至少發展水平不能低于世界平均的。
而且,將之納入帝國版圖,并建立核心,自然是原住民越少越好,原住民越接近華夏越好。
所以除了地理位置實在突出的斯里蘭卡,朱富貴其他圈定的地方,無一例外都是東亞人種國家。
同化起來比較簡單。
不過相比朝日越三國,朱富貴其實對于同化老緬興趣不是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