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群家伙少了幾千年中華文明的沐浴和儒學、漢傳佛教、道教的教化,終歸身上猴子氣重了點。
不過這也不是事。
如今的緬甸全是荒山老林,工業革命后的人口大爆炸還沒有發生,人口至多也就幾百萬,遠比朝日越要少。
而且老緬還欠著朱家一筆血債,永歷老叔爺的血海深仇還沒報呢。
到時候大明先以護衛藩屬名義將緬甸拿下,再以公羊學派百世之仇猶可復也的名義,出動契卡對緬甸進行全面的清洗,更是沒有任何道德和輿論壓力。
朝鮮兩百年盡孝,不管是不是表面文章,至少盡到了香火情,自然要賞。
緬甸忘恩負義,襲擊永歷天子御架,其罪當誅,六師移之。
賞罰分明,恩威并施,這也是天道公理,為天子的必要手段。
總之,大明在南亞次大陸要求的利益確實不多。
威廉與阿卜杜勒對于朱富貴的克制都非常高興。
經過進一步的談判,當然也有朱富貴從旁教唆,最終一套德國-奧斯曼版本的印巴分治方案初步成型。
大抵就是奧斯曼占據印度河流域,建立一個附庸的埃米爾國或者直接占領。
面積約110萬平方公里。
德國在恒河流域及德干半島接受英國人的政治遺產,成立德屬印度總督府。
面積約190萬平方公里。
兩方各自管理MSL與印度教徒,實行分治。
與后世蒙巴頓的印巴分治方案的區別在于,并沒有規劃一個臨近緬甸的東巴基斯坦,或者說是孟加拉國。
這是大明方面強烈要求的。
羅興亞難民這玩意朱富貴可不愿意粘上。
占領緬甸后,朱富貴打算第一時間就修墻,鐵絲網重機槍什么都給安排上,絕對不能讓一個黑皮綠芯人溜過來種水稻。
幾個世紀以來,MSL不斷征服印度,造成了印度教徒與X教徒處于犬牙交錯的狀態。
各種土王信仰X教,百姓信仰印度教,或者土王信仰印度教,百姓信仰X教的土邦比比皆是。
說實話,在蒙巴頓方案實施的時候,無數印度教徒與X教徒背井離鄉,遷徙到萬里之外,其中死傷不計其數,絕對是一場人道主義災難。
在短時間內的大規模人口流動引發了大混亂,特別是在旁遮普地區,兩教徒之間發生了難以計數的沖突和暴動、屠殺以及報復。
即使是最保守的估計,也有至少50萬人在沖突中喪生,一千二百萬人無家可歸。
此間產生的不信感和憎惡對之后的印巴關系都產生了影響。
這一切很難說是不是英國人刻意埋下的雷。
因為這兩方就算混在一起建國,也未就見得能和平相處了。
分開過日子說不定是對彼此更好的選擇。
在這個時代,這一點就不用多糾結了。
德國與奧斯曼代替英國人后,分治是必然的結果。
而且沒有了東巴,東印度的教徒遷徙的距離將會更加遙遠。
在旅途中的死亡率恐怕會進一步上升。
但,這就是生活吧……
明靚宗只能為他們默默祈禱,請求佛祖保佑,并在隔離墻上多拉上幾卷蛇腹式刀片鐵絲網。
·
三巨頭在歡快的氣氛中決定了印度的分治方案。
但這一切都建立在擊敗英國人及其盟友的前提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