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大西洋戰區,大明真正的主攻方向除了神洲之外,主要是英國人龐大的東方殖民地。
南洋、緬甸、印度,還有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那兩塊被遺忘的孤單之地……
英國之所以是世界第一強國,靠的便是廣袤的殖民地,尤其是印度殖民地的供養。
失去印度和南洋的英國就如失去西非的法國,帝國的成色將會銳減,不在具備全球影響力。
所以太平洋戰區非常重要。
而朱富貴也將這一重擔交付給了自己一貫最信任的心腹愛將——小白起莫白身上了。
俗話說,只有取錯的名字,沒有叫錯的外號。
雖然莫白一貫標榜自己是小李定國,但大家眾口公認,他就是小白起。
由他來經略馬來、緬甸、印度是非常不錯的人選。
湘淮留學生出身,在森下的指導下成功指揮夏威夷解放戰役的海軍新星陳強,也正好彌補了莫白水戰的短板。
其實森下、郭大壯組合來主管太平洋戰區也是非常適合的。
當初參謀團提交上來的初稿,就是如此。
不過最終還是被朱富貴否決了。
否則森下帶著一幫朝鮮人,沿著馬來、緬甸、印度一路打過去,那味兒也太沖了。
莫白、陳強的組合雖然稍微陸強海弱一點,但也是可以的。
畢竟印度次大陸天高地廣,陸軍大有可為。
當然了,根據《三皇條約》,大明攻打下印度,是要將大部分地區交給德奧兩國來管理的。
這也算是應有之義。
如果是荊州,那朱富貴說不定就占著不還了。
但手捏粑粑一手泥的印度,朱富貴還是有借有還,頗講信用的。
畢竟人家在歐洲和北非抗住的輸出明顯要比大明在北美、神洲、印度-南洋地區的要猛烈。
英國人但凡有一絲理智,也不可能在與德國正面沖突的時候支援印度。
最多也就是憑借優勢海軍支援一下北美罷了。
莫白面對的敵人將是以印度人、馬來人仆從軍為主體的,人數龐大,但是戰斗力低下的殖民地軍隊。
這就是他小白起發揮的時候了。
大明朝廷方面屆時可能也會上演一幕,我雙眼失明卻依然能夠擔任裁判的戲碼了。
至于說最后的南殷戰區,顯然是最可有可無的一個戰區了。
這一點從南殷戰區僅有2個中校,1個少校的配置就能看出來了。
之所以要設立南殷戰區,主要是為了防止南美各國的歐洲宗主國插手,起到區域阻滯的作用。
另外,他們還要負責保衛大明在南殷洲地區的核心利益。
比如說,智利的銅礦。
比如說,巴拿馬運河。
當然,現在還沒有巴拿馬運河。
巴拿馬運河雖然長度只有6公里,但是涉及到巨大地形落差,需要修建大型水壩和船閘調控水位后,才能通航。
大明倒是不缺人力。
哪怕是十堰至西安的鐵路,西安至伊犁的夯土路,紅海口至巴爾干的鐵路,三大工程同時修建,大明還是可以再拉起一支工程隊的。
畢竟大明的工農業,尤其是工業,存在的更多意義是為了發展產業鏈、培養人才,保障就業。
比如說煉鋼業,朱富貴完全可以全部采購后世質優價廉的鋼鐵,而不必要擴張大明自身的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