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綁在地上,已經絕望了的華人,目瞪口呆地看著這些與自己同樣膚色,同樣長相的年輕軍人,如龍如虎,將英國大兵和馬來偽軍如砍瓜切菜般放倒。
陳老爺子更是被嚇了一大跳。
因為他剛才被丟到地上,就在他身邊不到10米遠的樹叢里,就猛地鉆出了三個大明戰士。
而在他們跳出來之前,自己根本沒有發現近在咫尺有人存在。
·
站在法蘭西老式風帆戰艦“赫敏”號的艦首上,麥肯不由地贊嘆:“沙撈越的樹會說話啊!”
“沒錯,這些小伙子們證明了他們的信仰,更沒有辜負他們先輩200年來的等待!”
莫白點點頭,很滿意這支叢林輕步兵師的隱蔽能力和戰斗能力,并由衷地感慨道:
“難怪萬歲爺說,交趾人在叢林地帶,戰斗力會有加成。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我們萬歲爺真是太厲害了!”
“他們是越南人?”麥肯好奇的問道。
“不,他們是大明人,最正統不過的大明人!”莫白肯定的道,“說起來,這支部隊的組建,麥肯總督也有你一份功勞……”
·
和之前在五大湖戰役中展露頭角的北殷都指揮使司第27師一樣,這支南洋都指揮使司15師,也是一支在第二輪擴軍中新組建的部隊。
除了番號之外,這支部隊還有一個非常特殊的名字,叫做“明鄉師”。
明鄉,明鄉,便是以大明為故鄉之意。
這是一支有著古老傳承的部隊,兵源來自于一個特殊的族群。
那就是位于西貢總督府,南越與柬埔寨地區的明鄉人。
西元1679年,中國大陸的”三藩之亂”接近尾聲,滿清軍隊勝利在望,趁”三藩之亂”之機反攻大陸的鄭經部隊也節節敗退,在大陸已無法立足,鄭氏南海艦隊的基地廣東雷州半島岌岌可危。
三千多忠于明朝的遺民迫于無奈,在南明將領陳上川、楊彥迪、鄭懷仁以及鄚玖等率領下,搭乘五十艘戰船遷入當時由高棉人所控制的下高棉地區。
隨著南明復辟無望,這些移民于是在此定居。
明鄉原稱明香,意指明朝香火,1827年才被所謂的阮圣祖明命帝下令改稱“明鄉”。
數年前,麥肯還不是西貢總督,而只是西貢總督助理的時候,就曾經邀請過下南洋的大明靖海提督,鄭和的精神傳人,南洋的定海神針,挎刀負箭的廠公李春發,前往明鄉訪問。
在李公公的《南洋美食寶鑒》中,記錄了他在明鄉的見聞。
除了肥美多汁的明鄉雞之外,他還記錄了明鄉祖廟的情景,那些身著大明衣冠的明鄉民眾,拉著他廠公衣衫,淚如雨下,如同找到母親的稚童,痛哭不止。
說起來,我大明振臂一呼而東亞諸民族云集景從,這不是沒有原因的。
東亞共榮的事情,日本人費盡心力卻竹籃打水,大明卻能輕易做到日本人做不到的事情,就是因為中華正朔這塊金字招牌。
甲申天變之后,大明聲威雖然早已不存,但無論是朝鮮還是越南,都有人在默默為大明存續香火。
在明鄉的祖廟之中,有明命帝(此乃偽帝,但明命二字,不由讓人浮想聯翩)賜匾,正門口一副對聯這樣寫著:“明王治南天,天光日化;鄉里居越地,地利人和。”
而祖廟之中,正殿供奉著大明歷代皇帝,從明太祖至崇禎皇帝的神位。
并有楹聯:“明圣先王,越國亦聞聲教;鄉黨宗族,萬里同此冠裳。”
只可惜,此對聯寫作的時候,越南朝鮮倒是同此冠裳,中華故土卻早已不見大明衣冠了。
不過,隨著朱富貴陛下在北殷重拾舊部,大明與法蘭西在扶桑一戰聲振山河,那個古老的帝國再一次向世人宣誓,這片土地,這片大海,你們真正的主人——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