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謐的班公湖是祖國西南邊陲最美麗的明珠。
它在藏語中的名字,是“美麗的長脖子天鵝”。
這生動形象地比喻了班公湖的形狀。
修長的湖水猶如天鵝之頸,優雅而美麗。
班公湖有一個很奇特的現象。
因為湖水分為東西兩個部分,中間僅有細長的水道連接,所以兩端的湖水鹽度相差很大。
隸屬于某東方大國的,是東段充滿生機的低鹽度湖,約占全湖的2/3。
而隸屬于某世界大國的,是西段較為死寂的高鹽度湖,約戰全湖的1/3。
在后世,這里是敬愛的子弟兵與狡猾多詐,且沒有誠信的印軍對峙的最前沿。
圍繞著這座高原明珠,發生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然而,在德武十二年,西元1874年初春的時候,衣衫襤褸的韃宋大軍路過這里的時候,根本看不到任何一個吃咖喱的人!
這里,本就是屬于漢藏民族的傳統疆域。
理論上,這里是吐蕃的一部分,就是清朝的直屬領地,連藩屬都不是。
但實際上,莫臥兒帝國成立,信奉藏傳佛教的拉達克土邦便一直遭到來自于北方、西方和南方的巨大壓力,時常在中華和莫臥兒之間左右橫跳。
不過本質上來說,如同當年清俄在尼布楚地區爭鋒一樣,當地民族基于最樸素的敵我判斷,在文化和人種屬性上,是愿意與清政府合作對抗一看就是外來者的沙俄的。
只不過,清政府實在是爛泥扶不上墻,根本起不到東方民族主心骨的重任,被各個列強一錘再錘,最終讓小小的倭島,生出了彼可取而代之的野心,落得一地雞毛。
而在拉達克地區也是如此。
1819年,印度錫克族土邦查謨王國入侵達拉克。
拉達克民眾雖然組織兵力對抗,多次起義,但都以失敗告終。
當時拉達克曾派人到拉薩,要求西藏和清朝中央政府派兵援助,但駐藏大臣和西藏地方政府卻拒之弗納。
1846年夏天,在沒有滿清代表參加的情況下,英國單方面劃定了偽查謨-克什米爾土邦的東界,拉達克也隨之被吞并。
這一次,韃宋大軍越過班公湖,面對的第一個敵人,正是這個由英國人扶持并冊封的土邦,查謨王國。
當龐大的韃宋軍民進入達拉克時,他們早就衣衫襤褸,形如乞丐,餓得眼冒綠光了。
明靚宗的內帑雖然是深不見底的,但班公湖這種艱苦卓絕之地,靚宗老大哥是真的鞭長莫及了。
在后世那場局部戰爭中,稚嫩的新中國以舉國之力才能保障西南邊陲的戰士們的補給供給,對于如今的大明來說,想要做到這一點無疑是癡人說夢。
因此,在雪域高原盤桓兩年有余的韃宋大軍,軍中方便面之類的,已經消耗殆盡。
僅剩下的少量壓縮餅干,也是高層軍官和貴族才能享用的東西了。
反倒是子彈之類的軍用物資還剩下了不少。
只要有槍有子彈,糧食還會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