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回是用上了。”馬志名適時道。
沈常樂:“我這左手磕開賊人的棍,右手使了一個海底撈月,就聽彭嗤一聲,紅光出現、鮮血直流、斗大賊頭在地下亂滾。
馬志名:“您把賊殺啦?”
沈常樂道:“我把牛宰啦。”
馬志名聽完以后點了點頭道:“嗯是不錯,如果從你這個歲數,學相聲的時間來看,非常的不錯,別管是身上還是表情都到位了,但是…………”
沈常樂點了點頭沒有絲毫的驕傲,他就知道不可能沒有但是的,眾所周知但是之后才是戲肉。
馬志名笑道“但是,因為你是沈常樂,所以這段活很是一般,首先最關鍵的節奏有些拖沓,沒有了干脆利落,嘴里面的虛詞、墊詞太多。”
“還有,你應該知道你的長處在哪,學,你的學也是你區別于其它相聲演員的特點之一,你還應該再好好做提升。”
馬志名等待沈常樂思考了半晌后,緊接著繼續說道:
“好,接下來我給你從具體的話里面挑毛病,首先第一句里…………”
………………
隨著馬志名深入淺出的開始講解,沈常樂仿佛一瞬間,又回到了自己剛剛成為徳蕓社學員,第一次聽師父于千給自己點評的時候。
雖然期間經過了三年,雖然自己已經成為了十分有名的相聲演員。
但是那種感覺并沒有一絲一毫的差別,沈常樂也是通過少馬爺的糾錯,第一次感覺到,自己相聲拋去了賴以為生的新包袱、好包袱以后,剩下的語言技巧有著多么大的問題。
單單是怎么使相聲里面的包袱,少馬爺就詳細講了一個下午,包括最最基礎的平鋪墊穩,三翻四抖,活里面的包袱這塊抖得太早了,根本就沒有經過足夠的鋪墊,這塊抖得太墨跡,觀眾的笑點都已經過去了。
沈常樂聽得無比的認真,因為他知道,這一塊看似是最基礎,最簡單的小零碎,但是實際上正是能達到人保活的關鍵所在,其中的所有技巧,都是馬氏相聲的精華。
在相聲界里面有句話叫做“無派不宗馬”,這一方面是在說馬三力馬爺,以及后來的少馬爺在相聲界的實力和地位,另一方面其實也是在說明馬派相聲的藝術特點:
套用香港武俠小說中的境界來說就是無招勝有招,說起相聲來不溫不火,不咸不淡,不葷不素,任何樸實無華的語言,隨處可見的小笑話,經過加工都可以變得那么生動有趣。
但是雖然少馬爺繼承的是自己父親的馬派相聲,但是其中的演繹也是大有不同。
馬三力老爺子說的怪,瘦高個,嗓音糙還低,看著憨厚,實際上是蔫壞。
在舞臺上說起相聲來,就好像街坊一個好玩兒的怪老頭,偶爾看著了,拉著還是小孩兒的你說著一些家長里短,好笑好玩的事,逗的你哈哈大笑的時候,說不定就已經悄悄的把你棒棒糖偷走含嘴里了。
而少馬爺馬志名的相聲,則一邊是腹有詩書氣自華的高學歷文人形象,一邊是緊跟時事,搞笑好玩的潮流大爺,就好像一位十分接地氣的大學網紅教授。
用著最通俗、易懂、有趣、玩笑的視角,教導你怎么樣樂觀、正面的去面對世上的可樂、可悲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