謂于有情樂作損害為性。”
掌聲,響徹云霄的掌聲。
……
“嗔的表現,有輕重之分。
輕,則表現為不安、不快、厭惡、歡喜、快樂…
重,則表現為惱怒、痛苦、狂喜、喜極而泣,甚至意圖傷害、毀滅對方,或者因喜發狂…
無嗔,則無念想。
也就是常說的‘不為物喜,不為已悲’。
不受外界影響之人,要么心大如天地,要么是冷面僵硬,要么心硬如鐵,要么麻木不仁,要么就是行尸走肉…”
待掌聲稍弱后,肖逸笑續道——
“試問,誰又能真正做到無嗔?
心中既無嗔,又何必強戒嗔?
在下認為,思想不會產生絲毫波動、面無表情的人,大體上可分為兩種:
一種叫活死人,也叫植物人。
就是生命特征雖然存在,但其實他已經腦死亡。
另一種,就是死人。
只有死人,才不會產生情緒波動,才會無嗔。
顯然,咱們都不在其中。”
掌聲,如潮的掌聲。
……
“什么是癡?
癡,簡單地說就是無明。
無明的意思,就是不知道,或者錯誤的認知。
不明事理,不知因果法則,不了解無常、苦空和解脫之道,凡事全憑好惡,順則喜、逆則怒。
《大智度論》云:“有益我者生貪欲,違逆我者生嗔恚,此結使不眾智生,從狂惑生,故稱為癡。”
概括起來,癡有三種釋義:一是天生的呆傻或愚笨;二是因承受不了某人或某事物的影響或打擊,變得呆傻或愚笨;三是極度迷戀某人或某種事物而無法自拔。
天生的癡呆,誰也無能為力。
只能徒嘆命運不公。
遭受影響或打擊而形成的癡呆,只要對癥下藥,或有挽救之機。
因迷戀而無法自拔的癡呆,情況就頗為復雜了。
這種人,或可敬,或可嘆,或可憐,或可恨…
癡于琴棋書畫,癡于煉丹、煉器,癡于醫理治病,癡于釋家佛法,癡于道家思想,癡于儒家理論,癡于美色佳肴,癡于武,癡于情…
癡迷于某一行業,將畢生精力奉獻其中之人,無論成就如何,都令人敬佩。
在外人眼里,他們的人生太過單一,了無樂趣。
其實,他們卻是樂在其中。
癡于情者,最為可嘆!
癡于美色者,最為可恨!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實在不應該太過委屈自已,敞開胸懷,打碎枷鎖,活他一個精彩人生,豈不快活?”
掌聲,震耳欲聾的掌聲。
……
“綜上所述,佛門之清規戒律既有合理之處,也有自欺欺人之處。八戒,其實只有‘戒偷盜、戒淫邪、戒妄語’這三戒較為合理。‘戒殺生、戒酒肉、戒貪、戒嗔、戒癡’這五戒,純粹是一派胡言!”
在眾人熱烈的喝彩聲中,靈遠臉色陣紅陣白。
震耳發聵!
細思起來,佛門所宣揚的‘眾生平等’,所奉行的‘八戒’,確實是個笑話。
肖逸笑所言,雖然有強詞奪理之處,但平心而論算得上是言之有物。
自已恪守了數十年的清規戒律,難道真的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