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致良的目標是存儲芯片,與臺積電的業務并不沖突。
現在市場的主流已經是1M和4M了,很快便會進化到16M了。
“我可以出面幫你說項,不過至于結果,就不是我所能左右的了。雖然美國有意扶持臺灣的半導體產業,但是最先進的技術,還是會有所保留的,不然的話,豈不成了第二個日本。”
這話說的也對,美國的技術不及日本,成本不及臺灣,一旦放開授權,最先垮掉的會先是美國。
“無論結果如何,都將不勝感激。”
張仲謀除了曾在德州儀器工作25年,有自己的人脈,更重要的是他的官方身份,工研院的院長,有著其他人無可比擬的優勢。
談判注定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即便是張仲謀與工研院出面之后,形勢依舊未見好轉。或許在臺灣,256K的DRAM已經是最先進的技術,但是等到真正量產的時候,說不定就已經是過時的技術了。
或許還有另一種結局,如果未來在DRAM領域不能有所突破的話,就將晶圓廠賣給臺積電,去轉行做代工好了,也可以挽回一定的損失。曾經的宏碁就是這么做的,從資金方面來看,還有盈余,但是時間的成本該怎么算呢。
“老廖,你可想好了?”對于建廠的事情,蔡致良自然早就聯絡了廖成凱。
“這么好的機會,還有什么可想的。”廖成凱坐在蔡致良對面,道:“應該是我感激你,臨到中年,還能做件大事。”
“你離中年還早著呢。”蔡致良不禁笑道:“你現在的情況,已經在電腦公司站穩腳跟,前途一片光明,而DRAM工廠,你比我更清楚,可能會蹉跎數年光陰,一事無成,最終只能破產倒閉了事。”
有些話,雖然是朋友,卻還是要說清楚。
廖成凱道:“我已經而立十年,算是最后為自己博一次的機會,往后也就求個安穩了。”
“希望這個時候入局,時機是對的。”蔡致良再次強調了一遍。
時機選好了,自然猶如站在風口上,萬事大吉。但是選錯了時機,猶如前幾年,輸不起的時候,自然就輸了。但是堅持下去,資金又燒不起。
蔡致良在臺灣待了一周多的時間,簽下了一份備忘錄,由金河投資,德州儀器以及工研院三方合作,從晶圓廠到DRAM工廠。
蔡致良將投資從5000萬美元,提高到7100萬美元,而控股權從七成降低到了55%,還有其他一些對小股東有利的條款,最終拿下了德州儀器1M的DRAM技術授權。
工廠將于年后在新竹工業園開建,預計半年內完工。但是,這只是工廠建成了,并不代表完全掌握了制程技術,也不能保證良率。
至此,蔡致良算是入局了。期間,蔡致良也定下了,自己思量許久的名字,力微電子。
“這名字有些不妥吧?力微力微,力量微薄,似乎有些不吉利吧……”德州儀器的代表,高暢提出異議,他想將德州儀器的德字加進去。
“高先生久在國外,不了解中國的歷史,也是情有可原。這可是一代雄主的名字,怎么能說不吉利呢。”
蔡致良道:“拓跋力微者,生而英睿,縱橫北境數十載,創建了強盛一時的鮮卑帝國。更關鍵的是拓跋力微高壽啊,享年103歲……”
最后蔡致良妥協了,叫德州力微,但是高暢依舊不滿意,認為德州金河電子公司更好一些。
但是蔡致良就不滿意了,自己是大股東,應該叫金河德州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