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以蘇聯之強勢,依舊在阿富汗,這么一個各方面都遠不如伊拉克的國家,栽了一個大跟頭,就更別提美國了。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等美國展現出強大的戰略物資投放速度和規模的時候,人們逐漸傾向于聯合部隊能夠贏得戰爭,但是速勝論依舊沒有多大的市場。
隨著戰爭節點的日益臨近,在11月達到巔峰并開始下滑之后的石油價格再次飛漲,此時做空無疑冒著巨大的風險,畢竟一旦戰爭爆發,中東的時候能否安全運出波斯灣,都將是一個問題。
這也是會議室很多人的想法,只是由馬修科沃爾來打頭而已,甚至可以想象,包括蔡致良在內,經過數年奮斗,已經逐漸形成的一個集團,更傾向于更為穩妥的策略,實在沒有冒此風險的必要。
“一旦戰爭遷延日久,所引發的石油危機是絕大多數國家不能承受的,包括參戰的美歐國家。”
這是第一個理由,前兩次石油危機引發世界經濟的大衰退,歐美國家心有余悸,至今尚未恢復過來,所以必然傾向于速戰速決。而對于美國,不僅是經濟問題,還有更深層的政治問題,可以說,這是一場宣告未來單級世界的戰爭,必須要贏得漂亮。
這并不能令人信服,哪怕布什政府一再發表講話,要求全球各大石油公司和金融機構,不要濫用危機而抬高油價,但是……沒有然后。
第二個理由就更有意思了,跟遠在戰爭之外,正在解體的蘇聯有關。
“蘇聯的財政嚴重依賴于石油貿易,而這次石油危機所帶來的的油價暴漲,就是在給蘇聯續命。”
蘇聯的經濟危機,便是源自于1985年,沙特大規模增產石油所導致的油價暴跌。現如今,包括蘇聯自己,沒有哪個國家希望看到這個紅色巨人繼續存在。
有句話說的好,人總是愿意相信自己相信的東西,所以無論做什么事情,總能有無數的理由,蔡致良只是截取了兩個自認為比較重要的理由而已。
現如今,各種爭論都是無意義的,因為不會有任何結果,蔡致良需要做最終的決定。無論如何,都比不做任何結論更有利。
“國信,你來居中協調。”
韋敏沒有來,現下又是在索爾投資的辦公室,而朱國信相對來說也更專業一些,便被蔡致良點將,負責此次做空計劃。
“好的。”朱國信點點頭,道:“我會盡快完善此次計劃,明天上午會交到您手上。”
此前已經有計劃預案,只是不那么詳細,此時已經到了最后階段,還是需要更為詳細的操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