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是這位老丈人就喜歡聽這些光偉正的答案,唔……正所謂君子投其所好,這自然不是什么猥瑣的行為,王洋很是為自己的才智聰明洋洋得意。
“那么,安撫、安置那些流民,絕非一朝一夕之功,有什么是老夫可以幫得上忙的,你只管說,若是財物不夠的話,我李家……”
“多謝岳父大人的美意,財物方面沒有任何問題,現如今小婿所擔心的問題是人手。”王洋總算是把自己今日的來意托盤而出。
“……岳父大人您執掌國子監數載,我大宋的無數年輕才俊,多在國子諸學之中就讀,但是,科舉入仕一途,卻是一條獨木橋,不是所有有志天下的年輕才俊都能夠跨過這道門檻。”
國子監下面有國子學,有太學,還管理著天下諸多學館,大宋將近有三分之二的學子,要么出自于這些學館,要么都是曾經在這些學館里邊學習過。
而李格非這位國子監祭酒,就類似于是二十一世紀的教育部長一般。
王洋找岳父大人,自然是想要從李格非這里得到幫助,他已經跟天子溝通過,天子已經答應,允許王洋自已去找書吏。
哪怕是他找來的書吏,只是不入流品的吏員,可好歹也算是國家工作人員。所以,王洋自然也不能太過隨意惹得天子不悅。
自然,李格非這位昔日在太學里邊干了十多年教育工作,之后又升任為國子監祭酒的岳父大人,就是他挖掘人材的最好源頭。
聽了王洋之言,李格非點了點頭。“你的想法是對的,老夫身為國子監祭酒,單單只是國子學與太學,每年畢業的士子,便有數百人之眾,而這數百士子之中,真正能夠魚躍龍門者,也不過十之二三罷了,而且這還是涵蓋了常科二十七……”
“常科二十七是什么鬼?”大宋元祐九年的王狀元,此刻正一臉懵逼的看向跟前的岳父大人,滿嘴盡是外行話。
聽得李格非這位大宋的教育部長臉直接就黑了,差點就想拿旁邊的茶水直接潑到這貨的臉上,特么的,連科舉的常科是什么都不明白的文狀元,怕是這也是大宋開國以來唯一的一位了。
“常科,意思就是每三年一屆的科舉,士子們可以選擇自己所擅長的科目參加的科舉考試,謂之常科。”
“唐初之時,常科的科目共有五十余種,而我大宋的科舉,承自唐朝,而一些不必要的常多有廢棄,或者并入其他科目,至今為止,我大宋的科舉,只余常科二十七也。”
“其中有進士、明經、明法、秀才、明字、明算……”王洋看著在跟前扳著手指頭在那里詳細地述數科目的李格非,不由得有些尷尬地摸了摸鼻子,自己的確不太了解這方面的情況。
“而我大宋取士,又以進士、明經為最主要的取士之道,其余諸科所取之士,數目都不是很多。”
“畢竟像明法科,入仕之后,多會去做與法紀相關之職業,例如,大理寺、刑部等有司,而那明算科入仕,多往工部、將作監等……”
聽到了這里,王洋點了點頭。“學以致用,這個法子好。可是依小婿看來,我大宋卻又很缺少明算、明法這一類的人材,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