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沒法什么都抓在手里。
那就打進各個公司內部。
100萬美金,或者是1000萬美金,拿到像微軟的之類企業的10%股份,其實最后都一樣。
10%最后的市值都是那個數字。
多出的900萬美金,對身價幾億的他來說,意義并不大。
想到這,李長亨忽然覺得自己還真的花點心思,拉攏羅伯特、摩爾和安迪。
僅僅從拉攏人才的角度來說,這三個人就是英特爾能成為芯片行業第一的創造者。
先是羅伯特帶領公司度過整個70年代,然后開始半退休一樣的,把權力交給摩爾。
摩爾總裁、CEO一肩挑直到87年交給安迪。
到了98年安迪急流勇退,退下去時公司已經達到了最頂峰,然后就是轉型困難,開始走下坡路。
也就是說,面前這三個人就是英特爾的中流砥柱。
“10%的計算器代工費,但我要6%的股份。”
本來就想過用股份換代工的羅伯特三人,頓時又不放心起來。
45+6剛好51%的股份。
等于自己等人幫李長亨打工,還得付出一半的收益給他,更失去了公司的控制權。
不過,有了這筆代工。
可以預見的是,公司未來兩年里,絕不會缺少研發和經營費。
180減去37美金的成本,就是143美金的毛利。
10%就是賣一臺計算器就賺14.3美金。
十萬臺就是143萬美金。
之后要產能上來了,還有島國人的競爭,但就算是降到100美金一臺。
而且先不管37美金的成本會降低多少。
100減去37美金的成本等于63。
10%就是6.3美金的一百萬臺是630萬美金。
要是500萬臺,就是3150萬。
很快就算出這筆錢的羅伯特三人,呼吸都開始加重不少。
雖然要分給面前這個年輕人一半,可羅伯特和摩爾光現金就能分到433萬美金。
當然不可能錢都分掉,但公司市值的增長,就不僅僅是433萬美金了。
而且,今后根本不需要什么第一輪,第二輪融資。
只需要在公司真的發展起來后,找券商直接上市都沒問題。
也就是說,大家很可能不用再擔心股份會減少。
唯一懊惱的就只有股份最少的安迪了。
可這結果就是李長亨最喜歡看到的。
技術側的摩爾,就和很多技術牛人一樣,只要不妨礙他研究和退休,摩爾離開公司的概率并不大。
倒是羅伯特愛好廣泛,登山、沖浪、賽車、飛機樣樣都來。
所以,他才會在80年代開始,就半退休的只擔任董事長。
而股份最少的安迪,只要給他權力和經營帶來的期權,不說全面倒向李長亨。
至少李長亨說的有理,性格律己和嚴厲的安迪肯定會幫里不幫親。
更別說,友情在很多時候,是抵不過金錢和對股份分配的不公。
李長亨嘴角一笑,“我們可以簽附加合同,CEO和總裁只會在你們三人之間產生。
在你們沒犯巨大錯誤前,或者有兩個人都認為另外一個人,不適合在他的崗位上繼續待著的話。
我不會主動辭退你們中任何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