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那些在國外開中餐廳的老外,靠這生意賺了錢,敵視天朝的概率就會小很多。
至于華裔,那個就不提了。
可等冉新明出去了解一番后,就皺眉起來。
教阮梅沒問題,但想把覃家菜傳播出去,居然有不小的困難。
和其他菜有個很大不同的就是,覃菜是清末一個榜眼的家傳筵席,也就是常說的官府菜。
在吸收了粵菜和北驚菜的優點后,覃菜的口味南北適宜,加上能有如此大的名頭,味道肯定不用多說。
但就下料狠,擅長魚翅、燕窩,山珍海味這點,就決定覃菜從出現的時候,就不是尋常老百姓能吃的起的。
既然顧客群體少,食物原材料貴,就導致在這個特殊的年代,想多收徒弟都沒那么多錢去培養。
巧婦都難為無米之炊,好的大廚沒練手的食材,別說出師了,連練習的機會都沒有。
就像何雨柱和他爹何大清一樣,手藝確實有,但每頓吃個紅燒肉、燉個雞湯的機會都難得。
還怎么收徒弟?
就算收了徒弟,也根本沒辦法教他做覃菜。
要不是有機會進入北驚飯店,覃菜說不定就和段家菜、王家菜、任家菜一樣,連傳承都斷了。
這種情況下,大師傅看在冉新明和外事單溫的面子上,教阮梅倒是問題不大。
至于能不能拜師,無非就是找個有身份的中間人,加上厚禮、誠意,第一次沒拜成。
多幾次總能讓阮梅學到做菜的手藝的。
可想找覃菜的師傅去港島,就沒那么容易了。
沒出師的徒弟,李長亨看不上。
萬一真有出師了的師傅,至少都30、40歲了。
人家在北驚飯店拿著金飯碗,又成家立業。
上有老下有小的,真沒那么容易僅僅為了錢就去一個陌生的城市。
在加上好菜可不僅僅只是大師傅一個人,就能搞定的。
魚肉蛋等制作的紅案。
米、面、點心等制作的白案。
加上冷葷,和不算太重要的砧板、打荷等等,就是一個團隊。
想原汁原味,花時間培養肯定也沒問題,但李長亨忽略了一個問題就是,這年代的人不是誰都愿意去資本世界。
更別說這群有真手藝的師傅們,收入比起別人本來就要好很多,真犯不著拖家帶口離開故鄉。
而要是不把老婆孩子、老人帶走,一個非常現實和無奈的問題就是。
在這年代的人心里,錢夠用、夠給兒子娶媳婦就行,多了反而不美。
這么一想,好像也就何雨柱這個老光棍,會為了親兒子和差點結婚的老婆,而背井離鄉的去港島。
而且,傻柱的那個叫馬華,一直忠心耿耿的徒弟現在也沒結婚。
師徒倆一起走,心里想著互相照應,走的概率反而更高點。
再不行,何雨柱他爹何大清,絕對能被錢吸引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