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許廉算不算什么奇人,但是唐仁鵬的確在他的身上看到了振興大乾皇朝文化水平的希望。
這事其實也不只是在于普通民眾,而是在于新生力量在方面。
比如說,三大帝國平日里自然沒什么戰斗可言,而武斗沒有,自然要玩一些文斗了。
三大帝國之中,大乾皇朝有儒家學院,其他兩個皇朝有圣地和博文書院。
比地位資歷來說,儒家學院是最早,也是發展最久的儒家勢力,自然是最有資格代表儒家讀書人,也是最有地位的。
但是,也僅此而已了。
自從綁定了大乾皇朝之后,儒家學院的優質學生數量便直線下滑,數十年也就出一兩個大儒,簡直丟人丟到家。
而圣地和博文書院,雖然地位并沒有儒家學院這么高,時間也沒有這么優秀,但是人家還真沒差太多,而且背靠其他兩大帝國之后,人家的聲望是徹徹底底的提升了不少,這些年來優質學生以及大儒都出了不少。
所以整體來說,圣地和博文學院,真的不比儒家學院差什么了,如果真說差些什么,大概就是差一個正統第一的名頭吧。
這些年來,因為唐仁鵬的手段極強,其他兩個帝國都有些抵擋不住,加上他們都沒有輕易開戰的膽魄,所以即使厭惡唐仁鵬,也沒什么特別的辦法報復。
恰巧,圣地的人提出了一個建議,那就是三大書院以三大帝國的名頭,每一年都來一場文學上的pk,主要參賽的人也不多,每家三人就夠了,比寫詩詞的水平以及打斗的實力。
這么一來,大乾皇朝可是被打的很慘了,畢竟在這方面,和人家比可是差的遠了。
圣地和博文書院,不說隨隨便便選三個人就能把大乾皇朝吊打,但也差不太多了。
整體來說,大乾皇朝地大物博,人也不少,所以入儒家學院的人也不算太少,只是和圣地和博文書院相比,那可就太慘了。
比起所謂的天才數量,實事求是的說,儒家學院也不是一個天才學生都沒有,但是和人家比,最多平一場或者勝一場,因為大乾皇朝底蘊不足導致儒家學院優質學生甚少,幾乎每次都是落敗。
十數年來,只有一次打贏了,一次打平了,其他都是落敗。
說起來還是夠丟人的。
而每次大乾皇朝在這方面落敗之后,就會被其他兩個帝國嘲諷,說大乾皇朝都是野蠻人什么的。
唐仁鵬自然不會在乎這些所謂虛名,但他是個理智的皇帝,國家長久發展下去,必然要是文武都達到很強的水平。
武,大乾皇朝不說是大陸第一,也差不太多了,主要是唐仁鵬的那份豪氣無人可比,誰惹我我打誰,管你是不是什么大帝國。
而其他兩個帝國,其實聯手是能把大乾皇朝打趴下的,但是奈何他們的皇帝沒有唐仁鵬這么有膽魄,或者是不如唐仁鵬這么獨裁,比如大齊帝國的皇帝,就是個十幾歲的小子,固然有些才學,但是膽魄必然不足,很多事情都是太后垂簾聽政,如何斗得過唐仁鵬?
所以說到最后,其他兩個帝國都不會輕易惹大乾皇朝的,他們沒這個膽子和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