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大家,又趕車著,不顧漸晚且已轉陰的天色,又往武家鎮子東南方向的莊子去了。
到了那頭,依著武老爺的意思,試了一回,武老爺這才放了心。
他這頭的莊子約有八百來畝,兩處加起來,是一千二百多畝。按黑三的建議,至少要置一百把鏟子才夠用。
這就是一百兩銀子,武老爺自然有些心疼,想了想就說,大鏟子要三十把,小鏟子要五十把,反正麥田里,小壟一向多過大壟,這么著,他忖著也夠使了。
黑三和韓二郎滿意倒滿意,就是忍不住提醒道:“武老爺,您甭光想著春上啊,實則這東西,秋上的用處最大。”
秋上除了谷子,像苞谷、大豆、高梁、棉花什么的,可都是大壟種植,小壟莊稼它也長不開呀!
武老爺一時沒想到這上頭,叫黑三一提醒,也覺得確實如此。
就這么著,咬了咬牙,定下大小鏟子各五十把,并現付了一百兩銀子。
為這東西忙活了這么久,終于見著錢了。黑三那個樂啊,死死繃著腮幫子,才沒在武老爺面前樂出聲來。接過銀子,又與武老爺約定送貨的日子,就和韓二郎揣著沉甸甸的一大包銀子,頂著灰灰的暮色,回了莊子。
韓林那頭,原先是不打算一上來就去姜府東府三少奶奶的那個陪嫁莊子的。畢竟再是東府,也是姜府不是?他還怕這事兒,還沒賺幾個錢兒,就叫人傳到府里了,再生什么波瀾。
可是不巧,他和李冬生順順當當地轉完預定的兩個莊子,接了大小鏟子各四十把的定單,收了定銀,正要往回趕,正正好遇上東府三少奶奶那莊子里的莊頭崔二。
崔二剛從府城回來沒多久,把西府發生的事聽了個滿耳,正想找人說道說道,一見倆人,二話不說就硬著往莊子里拉。
說起來,姜家大房讀書不成,也算是家傳了。姜府東府的老太爺和姜府的老太爺,原是一母同胞的兄弟,東府老太爺居長,西府的老太爺為弟。
可是當年東府的老太爺也和姜大老爺一樣,讀書不成,考了多少年,才考中一個秀才。兩個兒子讀書也不成,家里兩代不仕,下頭的少爺們,似乎對此心都淡了。前頭三位少爺也都是學問不成,唯有尚還年幼的四少爺,讀書上頗有天份。
如今東府滿府的人都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而西府這邊卻是從姜老太爺那一代開始,算是一路平順,一路高走。
一邊高一邊低的,心里落差自然就來了。
崔二一是因這個落差,二就是因西府日子紅火,姜老太太頗有些高高在上,對姜老太太頗有微詞,當然了,整個東府都是。